閱讀筆記人物故事所有文章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閱讀筆記(1):投資人的工作不包括預測股市或經濟的波動

 巴菲特對於《巴菲特的投資原則》這本書作者米勒的說法是:

米勒對巴菲特合夥事業做了出色的研究和調查,並且解釋波克夏是如何發展至今。

如果你對投資理論和實務深感興趣,你會喜歡這本書。

投資人的工作不包括預測股市或經濟的波動

1963年1月18日巴菲特寫給合夥人的信談到一開始創立公司所堅持的原則。

當時,巴菲特應4名家族成員和3名朋友的請求,成立一家新的投資公司,巴菲特印了幾一份簡短的規則給出席的人,這份規則的意思大致是:這些基本原則是我的投資理念,如果你也是這麼想,我們就開始吧,如果你不同意,我也可以理解。

巴菲特絕對不會向合夥人保證一定會取得多少投資報酬,他反而在1966年提及:

我的工作不包括預測股市或經濟的波動。

雖然巴菲特無法向各合夥人保證投資績效,但巴菲特保證並承諾以下幾點:

  1. 我們選擇投資標的,是看資產的價值,而非它們的受歡迎程度。
  2. 我們藉由在每一項投資中取得可觀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以及分散投資,盡可能降低資金永久損失(而非短期的市值損失)的風險。
  3. 我的太太、兒女和我會把幾乎全部的財富投資在這家合夥事業上。

投資表現好不好,不是看這一年是賺錢還是虧損,而是以道瓊工業指數(Dow-Jones Industry Average,簡稱道瓊指數)反映的股市大盤或主要投資公司的表現為基準。

亦即,投資績效的基準是對比大盤績效。

只要表現優於這些比較基準,無論賺賠都算是表現良好,如果表現不如這些比較基準,那麼就應該被丟雞蛋,如果要評估投資績效,巴菲特認為最好是看5年的數字,不然至少也要看3年的數字。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

投資需要保持的心態: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我們該學會把短期的股價波動視為隨機、可以忽略的震盪。

因為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就不會試著有系統地預測它們,「預測未來」這根本不是投資人該做的事。

但是,許多華爾街的專業人士仍在做這類預測。

只要打開電視就能看到這些「市場權威人士」,他們的表現,一如凱因斯爵士這句諷刺的話:

「如果你沒有能力準確預測未來,你可以頻頻預測。」

如果不能預測未來,那為什麼還要投資?

因為從長期來看,市場確實往往會回到該有的軌道上,企業、市場、國家的經濟狀況最終會反映在股價上。

短期的股價也許取決於市場先生的情緒、投資人的心理變化,但長期的股價會大致反映公司的潛在實質價值。

基於這點,巴菲特認為基於可靠的推理做穩當的長期企業分析,長期而言可以藉此取得優於平均水準的投資績效。

股價有時會被低估,有時會被高估,我們不該專注在股價何時會回復到應有的水準,而應該專注評估企業的價值、努力發現有價值的標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我們應該長期投資的原因。

簡單來講:

  • 長期而言,價格會反應價值,但不知道什麼時候。
  • 短期而言,價格是隨機波動,預測短期走勢不實際。

這基本的投資原則,在價值投資與指數化投資的觀念之間都是共識,即使是投資大盤、不選股、不評估股票價值的指數化投資人,如果能堅定不預測未來、長期投資的原則,同樣能獲得豐厚報酬,然後投資人便會漸漸感到財富的增加不會很難。

最後,趕緊擺脫專家的預測,對於市場在未來的表現,唯一正確的答案是:

「我不知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