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所有文章

ETF追蹤指數如何選成分股?談市值加權指數

自從Vanguard(先鋒、領航)推出第一支指數型基金─Vanguard First Index Investment Trust後,採用市值加權的指數基金和ETF在過去四十多年蓬勃發展。

在建構投資組合時,市值加權是一個被廣泛運用的方式,本文為理解該建構方式的介紹。

到底有什麼樣的吸引力而不採用其他加權方式,比如說價格加權、等量加權等等?

Morningstar環球被動型基金研究總監Ben Johnson認為原因有幾個:

  1. 投資者愈來愈留意管理費
  2. 資產管理服務和投資建議不再困綁出售
  3. 投資者對積極管理的基金經理幻想漸破滅等等。

除此之外,為何市值加權會被如此廣泛、持續地運用?

在此之前,我們先了解有哪些指數編製的方式。

指數編製方式有哪些?

ETF追蹤的指數源自於指數編製公司,每家指數編製公司對其所編製之指數會分類成若干個 類別,而類別名稱和分類方式會因指數編製公司不同而異。

大致上有9種類別:

  1. 市值加權股票指數系列 (Market Cap Indexes),也是VT追蹤指數的編制方式。
  2. 因子指數系列 (Factor Indexes)
  3. 策略指數 (Strategy Indexes)
  4. 主題式指數 (Thematic Indexes)
  5.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指 數(ESG Indexes)
  6. 不動產指數 (Real Estate Indexes)
  7. 客製化指數 (Custom Indexes)
  8. 固定收益指數 (Fixed Income Indexes)
  9. 貨幣指數 (Currency Indexes)

回歸正題,來談談市值加權指數。

市值加權指數是什麼?

市值加權指數是最簡單、最適合指數投資人的追蹤指數之一,英文為Capitalization-weighted,如果套用在指數上,英文為Capitalization-weighted Index。

市值加權的投資組合就是市場。

對於散戶投資人來說,持有一個廣泛分散的指數型基金,就相當於買進整個市場,就能得到全部的報酬。

在2020年,這種基金的成本已經從百分之幾,降低到萬分之幾的程度,實在是非常好的消息。

市值,代表要用多少錢才能買下公司

「市值」是上市公司一項重要財務指標,反映投用多少錢來買下所有股權,是一個衡量公司價值高低相當好的指標。

計算市值,是把「股價×總股本」,再把每個市場的各個市值加總,相除算比例。

市值越高,占比就高,對指數的影響力越大。

持有市值加權的投資工具,我們會除了持有高價、或最被高估的股票,也能持有到極具成長性、具有護城河的公司。

市值加權的特性

「市值加權指數」是按「成份股市值加權」計算得出的股價指數,成份股在這種指數中的權重,取決於市值規模,市值愈大的公司,股價波動對指數的影響愈明顯。

市值加權可用以衡量全球或各地區股市的表現,以目標市場全集合或部份集合的標的資產的市值作為權重。

指數編製公司則負責編製相關的市值加權股價指數,為投資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投資組合管理和基準工具。

市值加權的成本較低

市值加權指數捕捉了其他投資者判定合理價格的成果,追蹤這些指數的基金不用聘用基金經理和分析師來做繁重的研究工作

選擇追蹤市值加權指數(Capitalization-weighted Index)的基金只能買賣指數成份股,因此周轉率通常很低,不會有頻繁轉換持股,營運成本也比較低。

約翰‧柏格(John Bogle)投資黃金三角理論支柱其一,就是投資成本(Cost)」。

如同台灣已故首富王永慶曾經說的:

「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

投資理財中,成本亦是投資人相對可以控制的面向,省下來多少,就是可以多投資多少。

市值加權能夠帶來分散投資的效果

市值加權因為是整個市場,因此具有分散的效果。

市值加權在特定區域會產生缺陷─不那麼分散

在單一國家指數中,因為規模不大的關係,指數投資範圍可能只納入了一點點股票。

最經典的例子是─芬蘭。

根據MSCI數據,MSCI芬蘭指數截至2018年8月底總市值只有1,536億美元。

五大成份股佔市值68%,最大成分股Nokia(NOK)佔20.5%,三個板塊包括科技、工業和原材料業佔基準的60%以上。

我以ETF查詢2020年4月的資料,根據iShares MSCI Finland ETF(EFNL)這支ETF的持股資料,前十大持股就佔了70.35%,相當集中。

iShares MSCI Finland ETF持股資料,資料來源iShares

此外,市值加權基準分散風險的程度會隨時間改變,也反映了當下市場的情況。

在1980年代末日本股市最火熱的時候,MSCI EAFE指數曾投資44%於日本股票。

在2000年第一季,標普500指數組合中有35%納入正在醞釀泡沫的科技板塊。

注意,這是反映結果,並不是缺點。

市值加權是一個眾人對市場評價的「結果」,並不是一個主因。

市值加權指數靠別人的努力來定價,是利用其他市場參與者的集體智慧(或愚笨),搭順風車採納市場給予的價格。

因此,它們提供的分散風險程度其實取決於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投資者對其成份股價值的整體看法。

市值加權指數仍是較好的投資組合

市值加權的投資組合就是市場。

如果你相信某部分的證券會帶來優異的報酬,那你就得指望有一些「愚蠢」的投資人持有的投資組合會拿到較差的報酬。

一些Smart Beta策略的倡導者認為有些人是愚蠢的投資人,他們宣稱:

傳統的市值加權指數基金就是愚蠢的投資人,因為他們持有廣泛的指數,所以會持有過於高估的成長股。

但這種推論是錯的。

指數基金的持有者只會、也只要獲得市場的平均報酬。

依據伯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的觀點:

如果Smart Beta基金可以創造平均報酬,那付出代價的不會是傳統指數基金的投資人,必定是沒有持有整個市場投資組合的主動式基金經理人。

市值加權指數不會是想要打敗指數的人最愛的工具,即使市場沒有效率,不用市場市值加權來選股投資也是個零和遊戲,市場上所有股票都會在某個人手上,如果某個投資人持有的投資組合績效表現比市場好,就表示有其他投資人的績效表現比較差。

使用主動式管理或Smart Beta策略的投資人因為付出的成本較高,對他們而言必定是一個負和遊戲。

這些高成本的投資組合的表現會比以接近零成本買進的市值加權指數基金表現還糟,對於絕大多數的散戶,低成本、買指數,是較好的投資方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