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推薦書單所有文章

《投資金律》閱讀筆記(4)資產配置四步驟,打造屬於自己的投資組合

觀念重點

無論最後的配置比例,關鍵在於無論市場情況悲歡變化,都要堅持下去,而且要定期檢視,進行在平衡,以維持原先設定的目標比例。

如果堅持不了,可能會錯過未來豐厚的報酬,並受到慘痛的損失。

資產配置在於思考兩個重點:

  1. 應該投入多少資產在股票上?
  2. 應該如何將資產配置在不同種類的股票上?

因此簡單來說,資產配置就是「買多少?」以及「如何配?」的問題。

資產配置前的心理建設

為什麼要資產配置?

1980年代時,知名投資專家蓋瑞‧布林森(Gary Brinson)和他的同事發表一系列的文章,論述的重點在於投資的報酬差異有九成以上來自於資產配置的問題,只有不到一成和市場時機與選股有關。

資產配置決定了大多數的報酬率,又是投資唯一可以影響投資風險與報酬、又能被控制的因素。

沒有人能控制市場時機和選股結果,資產配置是投資中唯一能夠能調整的變數,因為我們無法掌握市場時機或選對正確的個股,因此投資策略應該著重在資產配置上。

資產配置前,我們要先搞懂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雖然可以根據歷史找出最好的組合,但這些對未來的投資策略實際上幾乎毫無幫助。

我們不可能找到未來表現最佳的投資組合。如果找得到,就必須先精準預測未來的資產類型表現,換句話說必須先掌握市場先機。

但這不可能,既然知道,就直接買進表現最好的資產就好了。

投資組合的第一要務,就是把「所有的資產」視為一個單一的投資組合,急用金、投資本金、教育基金等等都要計算進來。

假設買進大盤指數,你就不會擔心某一支股票突然的大跌,因為你的投資組合已經足夠分散,未來獲利的關鍵在於不要太在乎各種資產逐年的表現,應該是關心長期而言,整體投資組合的表現如何,而不是追逐日復一日的短期變化。

如果還沒辦法開放心胸,至少要做到每隔一段時間才去關心一次。

如果會因為幾支股票大跌心情不好,最好還是不要管理自己的錢。

沒辦法面對本來就會出現的資產變化,那麼應該找一位聲明不錯投資顧問幫你做投資決策,不然未來的判斷會不斷受到情緒影響。

資產配置的核心在於決定該拿多少錢去投資,如果無法確定自己的風險承受力,應該對投資股票維持保守態度。

資產配置的步驟

步驟一、決定風險資產與安全資產的比例

規劃投資組合的第一步是先從了解自己出發:

  1. 先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力,你覺得你能承受多少損失?(通常沒你想像的高)。
  2. 決定風險資產與安全資產之間的比例,例如決定股債比。
  3. 要知道計畫與時間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

同時要知道資產有兩類:高風險高報酬的資產、與低風險低報酬的資產,這兩者的配置比例決定了投資組合的表現,高風險或低風險並非只能擇一,而是要考量自身狀況決定兩者應該設定怎麼樣的比例。

一開始風險資產的比例最好不要太大,因為如果不小心蒙受巨大損失而永遠退出市場,將永遠無法彌明這損失。

高風險資產包括:股票、長期債券。低風險的資產:短期、高品質的國庫券、票券、高評等的短期公司債、定存、短期地方政府債券、抗通膨債券。

資產配置中常見錯誤包括先決定要有多少獲利才能符合生活所需,如果沒有要捐贈或繼承,那麼其實不需要太高的報酬率就可以符合未來的財務需求。

如果錯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小心讓投資組合中隱含的風險超出自己承受力的話,投資者很可能會在時局不佳的時候放棄整個投資組合,賣在最低點,此外,還要多考量一個投資在未來的報酬率可能不如過去,在股票報酬與債券報酬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就完全沒有必要全數投資風險原本就比較高的股票。

步驟二、找出全球性的投資組合

這邊要是在決定股債比後,如何配置投資區域的比例?以及實際執行後比例變動後該怎麼辦?

(一)為什麼要建構全球性的投資組合?

因為無法預測報酬最好與最差的市場,分散投資是最好的選擇。

1969年到2000年比較國際資本市場與美國標普五百的指數報酬,可以發現摩根史坦利歐澳遠東指數的年度成長率是11.89%,而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是12.17%,兩者相差無幾。

但仔細分析,1973年與1974年,國際股市(-33.16%)比美國股市(-37.24%)損失少。

1970年到1979年,國際股市報酬>通貨膨脹>美國股市,投資美股實質報酬為負數。

1980年到1989年,國際股市報酬>美國股市>通貨膨脹,國際股市也領先美國股市。

如果在上面二十年間投資國際股市,退休後可以整整快樂二十年,如果只投資美國可能會因為報酬太低被迫賣股換現金。

1990年到1999年,美國股市>國際股市報酬>通貨膨脹,美國股市才優於國際股市。

(二)建構後的再平衡(Rebalanced)

再平衡是買出相當數量的高獲利資產,買進相當數量的低獲利資產,然後讓兩者的配置狀況回復到原始比例。

每當進行一次再平衡,就可以讓資產回復到原先的比例,事實上也就是賣高買低。

(三)配置前後的思考

應該配置多少資產投入美國外的投資眾說紛紜,但多數人同意應該維持15%到40%的比例之間。

如果你越能接受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即投資組合與標普五百指數之間的報酬差距,你就能配置越多的美國外市場。

美國外股票持有成本以及交易成本都比美國高、變動性也較高。

步驟三、是否要考量股票規模與價值?

決定投資多少以及怎麼配置股債比已經完成了資產配置的80%,對於投資沒興趣或是比較懶惰的投資人來說,只要挑選美國股市、國外股票以及短期債券即可。

剩下的20%就是思考小型股票或是價值型股票、成長型股票的配置。

要配置多少,取決於能夠認售多大程度的追蹤誤差,因為小型股或是價值型股票很可能長期落後大盤指數,有時候甚至會長達十年,例如1990年代。而且當你配置狀況距離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越遠,投資組合就越容易脫離控制。

步驟四、是否投資產業類股?

其實投資全部市場後,各種產業都能投資到,如果想透過產業類股提高獲利,則需要投資未來收益最高的產業,在這方面你需要很多運氣。

投資特定產業的風險在於目前豐厚的產業在下個世代可能會是被棄如敝屣的淘汰者。

不過作者認為仍有兩個產業值得注意,分別是不動產投資信託以及貴金屬股。貴金屬只是後備選項之一,如果你真的難以理解,就別投資這類商品。

貴金屬在歷史上的報酬相當低,只略高於通貨膨脹幾個百分點,且波動性也很大,但值得投資的三種理由如下:

  1. 貴金屬股票的報酬幾乎和其他金融市場沒有連動關係。
  2. 即使通貨膨脹猛然抬頭,貴金屬股票還是能夠獲利。
  3. 這類型資產的隨機波動性通常可以透過投資組合的再平衡而有所減緩。

重新複習一次資產配置懶人步驟:

先規劃各種不同金錢用途,再來決定高低風險投資的比例,剩下的就是簡單的投資區域、產業分配。

過去不等於未來

過去投資組合的績效很難用來預期未來會有多少獲利,因此不該根據過去一、二十年的紀錄來規劃投資組合。

配置源自於自己

資產配置需要考量個人對於風險的承受力、資產配置的複雜度及追蹤偏差。

股債比

資產配置最重要的決策就是決定股票與債券之間的比例。

分散投資

分散投資的首選是美國外資產以及房地產投資信託,非美股票最多占40%,房地產最多占15%,而小型股、價值型股票、貴金屬股票並非必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