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推薦書單

《漫步華爾街》閱讀筆記:穩健致富的個人投資指南

漫步華爾街

今天要閱讀的是一本影響我很深的投資經典─《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本書原名:《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The Time Tested Strategy for Successful Investing。

全書重點是預測市場的漲跌、高低不容易,做好資產配置、選擇指數化投資,你也可以是理財高手,這些方法不保證能一夕致富,但應當可以讓你穩健致富。

墨基爾將帶領我們輕鬆領略華爾街的風景,為我們講解複雜的金融世界,並指點實用的投資策略和機會。


認識作者

伯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專攻證券市場以及投資行為學,曾任華爾街證券分析師、全球大型投資公司董事,並曾獲聘為美國總統的經濟諮詢委員會委員(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同時具備實務經驗以及學術知識,更是報酬績效優異的投資人,因此本書堪稱兼具理論以及實務,而非只是用字遣詞生硬的教科書。


學習單元

全書分為四部,我分五個單元讓大家逐段吸收(善用Ctrl+F 搜尋快速進入章節閱讀):

第一部-股票及其價值

第二部-專家與贏家

第三部-學習新投資技術

第四部-資產配置的五項原則

第五部-你也可以是理財高手


第一部:股票及其價值

第一章介紹隨機漫步、磐石理論以及空中閣樓理論,第二章介紹瘋狂的群眾,第三章介紹60到90年代的股票價格,第四章介紹2000年代初期的網路泡沫。我們先看作者一開始提出的幾個問題:

何謂「隨機漫步」(Random Walk)?

何謂「磐石理論」(Firm-foundation theory)?

何謂「空中閣樓」(Castle-in-the-air theory)理論?

透過這三種理論,讀者可以熟悉各種資產的定價模式,以及彼此間的關聯。

簡單來講,如果採用隨機漫步,那麼預測就是沒有用的,磐石理論認為可以算出真實價值,而空中閣樓理論則認為不用預測、計算,只要有人買即可。

隨機漫步,預測無用

「隨機漫步」:未來的發展和方向不能依據過去行為加以推測。

不能用過去行為加以推測未來的發展及方向,應用於股票市場就是指短期價格變動是無法預期的,盈餘、顧問、圖表模型都沒有用處。

依據該理論,一隻蒙著眼睛的猴子,對著報紙金融版擲飛鏢挑選出來的投資組合,也會和專家挑選的組合一樣好。

磐石理論,尋找真實價值

「磐石理論」:每一種投資工具都有確定的內在標準─「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可以透過仔細分析而算出。

所有資產都有方法確定「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當目前價格低於或高於這真實價值,就是買進或賣出的時刻。

買低賣高說得容易,但要做,可就有難度。

買進時要因為它的價值而買進,而不是因為它的價格。

空中閣樓理論,尋找下個傻瓜

本理論著重投資心理層面,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主張投資人不該把精力花在估算股票的真實價值,而是該分析投資大眾未來的走向,以及在樂觀時期他們會如何把「希望」建築成空中閣樓。

「空中閣樓理論」就是找下一個傻瓜,只要別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收購,多少錢就不是問題,投資的重點不是挑出真正有價值的資產,而是挑選別人會選的。

接著闡述其對於投資的概念,什麼是投資?

「投資」與「投機」

投資不等於投機。

「投資」是購買資產,獲得合理可預期的收入,或長期增值的行為。

「投機」希望幾天或幾周內就可獲利,投資人則是在幾年內或幾十年內才獲利。

兩者的區別在於獲得投資報酬的期間長短和報酬的可預測程度。

炒房,買了後幾個月找個盤子加價賣掉是投機,在瘋狂的市場可以,但久了,真實的價值自然浮現。

買房,提供租客長期舒適的居住環境並收取適合的租金,是投資。

從歷史學習,避免荒謬重演

如果不從歷史學習,人們便不能記取教訓,必定一錯在錯,第二章介紹歷史上一齣齣荒謬的戲碼:

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

18世紀的南海泡沫。

20世紀初的華爾街。

在20世紀,

60年代風靡「成長股」,例如IBM、德州儀器等,本益比最高達到80多倍。

60年代中期,興起綜效(Synergism),透過高本益比公司併購低本益比公司,進而提升盈餘,使公司產生盈餘成長的現象。有趣的是,到了90、2000年代,許多公司透過甩開不相關的、績效不彰的部門來提高盈餘。

60年代後期,風靡「概念股」。

70年代,華爾街決心回歸「穩健原則」,投資前五十大「績優股」,推行「一次決策」,股票就像傳家寶一樣買進就不必賣出,但當所有基金、公司都開始買進績優成長股,便推使這些股票的價位推升到不可思議的價位,同樣地,本益比最高達到80多倍。狂熱最終有結束的時候,經理們遲早要做出第二次決策,也就是賣出股票。

80年代風靡「生化科技」。

20世紀末期(1955-1990),日本房地產價值上漲超過75倍,股市則在同一時期上漲100倍。當時股價擁護者總能找到理由解釋這些瘋狂的現象。1990年,日本央行鑒於蠢蠢欲動的通貨膨脹,開始管制信用,引導利率上升,以抑制房價,使股市平靜。接下來的不是平靜,而是崩盤。日經指數從40,000跌為14,309,跌幅約為64%。股價開始下跌只是反映股價回歸到80年代初期市價與帳面價值正常的關係而已,而房地產的跌幅幾乎與股市一樣嚴重。

作者說,泡沫摧毀了「與眾不同」、「只漲不跌」的神話,財務的地心引力法則沒有疆域之別。

我們必須記得,沒有永遠上漲的市場,必須要時時做好準備,做好資產配置。

殷鑑是否無效?

殷人滅夏,殷的子孫應以夏的覆亡作為鑑戒,殷鑑比喻可供後人警惕借鏡的事,為何人們記不起教訓?總是吃敗仗的,是那些無法抵擋鬱金香狂熱的人。

做好資產配置,要賺錢不難,難就難在如何抵抗誘惑,不把錢砸在一夕致富的投資上。

「明顯的教訓,卻常為人所忽略。」

期貨、權證、房地產、ETF、股票、債券商品琳瑯滿目,現金流、定存股、成長股、月配息各種策略,市場充滿誘惑,然而如何抵擋這些誘惑,堅定決策,是常常需要思考的。

股價的歷史教訓投資人一窩蜂的行為經常左右股價,接著導致空中閣樓的情形,因此,投資可能是極危險的遊戲。

對於新上市的股票,最好注意他的體質健全與否。

「股票最主要的賣主是公司管理者,他們可能在公司最景氣、投資人興趣最高時高價賣出,趕搭這流行列車的衝動,可能造成無利潤的繁榮假象,即使是高成長的產業也不例外。」

歷史告訴我們,過高的股價終會臣服於地心引力,股市中的經常性輸家,是那些無法抵擋鬱金香狂熱的人,在股市賺錢並不難,只要購買並持有廣泛的投資組合,就能得到長期良好報酬。

而要避免的是受到引誘,把錢浪費在快速致富的投機熱上。

作者有個朋友原本持有良好的投資組合,卻忍不住周遭朋友不停討論自己持有某股票漲了兩倍、三倍,去投資Boo.com。

Boo.com宣告破產的最後,這位朋友損失全部的投資。

要確保本金並讓它持續成長,教訓如此明顯,卻總是為人所忽略。

持續存活在市場中是最重要的。

市場沒效率嗎?

依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效率市場假說(英語: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縮寫為EMH),又譯為有效市場假說,由尤金·法馬(Eugene Fama)於1970年深化並提出的,是金融學中最重要的七個理念之一。

有效市場的定義是:

如果在一個證券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獲得的信息,那麼就稱這樣的市場為有效市場。

在每一種情況中,市場確實會自行修正,市場中就會修正任何不理性,儘管是以緩慢或毫不寬容的方式進行。但最後,真正的價值會在市場中浮現。

因此市場是在有效率以及沒效率間變動,價格偶爾會脫離價值,但總會回歸到真實價值所在的地方。


第二部:專家與贏家預測

未來的情況為什麼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也難以預測未來的盈餘?可能影響的因素有:

  • 隨機事件的影響
  • 某些有創意性的會計程序創造令人存疑的盈餘
  • 分析師本身犯下的錯誤
  • 最好的分析師轉任銷售部門或轉做投資管理、避險基金
  • 研究部門與投資銀行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

擇時能力的評估擇時進出,在上漲前買進,再下跌前賣出,試圖增加報酬,減少損失是許多投資人努力學習的,但這容易辦到嗎?

作者引用先鋒投資集團(Vanguard Group)創辦人,約和‧柏格(John Bogle)的話:

「在這行三十年來,我從未看過任何人實施隨勢操作成功,認識的人當中也沒人知道有這種例子。

我的感覺是,試圖擇時操作不但不會增加投資價值,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專家的意見

在先前的例子當中,購買者常有一窩蜂狂熱的行為,例如鬱金香狂熱、概念股、生物科技、網際網路的泡沫,股價有時不會依照價值估計的算式,造成難以評估其價值。

在20世紀末的網際網路泡沫,一些股市專家對這種投資風潮要負大部份的責任,這種心理因素影響股價的事實加強了投資人不願接受「目前的市價最能反映真實價值」的說法。

我們對於投資專家的意見或許可以加以考慮,但也不能全面否定專家的意見,雖然有許多例子顯示專家不能持續勝過市場的平均值。

對於專家的意見我們也不能完全忽略,可以試著理解、評估各種分析觀點。例外仍是少數效率市場規則的確存在著例外,但實在是少數。

效率市場並非適用任何時期,並非任何時期的股價都能正確反映其真實價值,因此,聰明且又判斷力的個人能有不少空間可以交出優異的表現。

專業投資人仍可能有卓越的績效表現,但是到目前,我們都難以找到證據支持這種說法,即使有,人數也很少,我們也難以事前得知他們會是什麼模樣,這是個人和機構投資人都得面對的問題。

對於一般大眾,最佳的策略還是透過廣泛的投資組合並長期持有,取得市場平均報酬。

華倫·愛德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在他的股東會多次推薦一般人、沒有時間的專業人士,可以每月固定投資低成本的美股ETF(Exchange Traded Funds,指數股票型基金),同時保留大量現金。

簡單就對了,不必想太多、太複雜。

ETF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是相對明智的投資選擇。


第三部:學習新投資技術

第三部分,是一些常見的投資錯誤,理性、自信、偏見等等。

理性與不理性效率市場、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以及風險和報酬之間的各種資產定價關係,全都是以「股市投資人是理性的」前提為基礎,但是投資人總是會有不理性的時候,不然鬱金香狂熱、網際網路泡沫怎麼發生的?

行為學家認為市場價格極不確定,價格過度反應已成為規矩而非例外,人們總是失去理性,而且投資人不理性的動作往往互相影響。

行為財務學家將這些不理性的行為量化或分類,產生不理性市場行的的因素有四種: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偏誤的判斷(Biased judgment)

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

損失趨避心理(Loss aversion)

行為財務學家認為市場缺乏效率,消息可能不會立即反應在價格上,也就是沒有「隨機漫步」這回事,透過心理學的觀點,可以避免一般人經常犯下的錯誤。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人們對於自己預測的準確度太過自信,他們誇大自身的技能,而且對未來太過樂觀,這些偏誤會以各種樣貌顯現於股市中。

首要的一點,許多個別投資人誤以為自己可以擊敗市場,結果做了太多投機買賣而且交易量過大。

行為經濟學家Terrance Odean、Brad Barber長期觀察個別投資人帳戶,發現個別投資人交易越頻繁、績效就越差。

之所以產生這種對理財能力的錯覺可能源自於另一種心理學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人們會選擇性的記取成功的部分,一般人容易將任何好的結果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而且經常會將壞的結果合理化,認為那是因為不尋常的外部事件造成的。

歷史教訓對我們的影響還不如幾個成功事蹟。後見之明引發過度自信,讓我們錯以為事情容易推測,但事實卻不然。

偏誤的判斷(Biased judgment)

就整體股市而言,跌深就會反彈,但投資人通常會認定,好的市場還會更好,差的市場還會更差。

上漲過程中,投資人會急著買進參與上漲,下跌過程中,總覺得再等一下,應該還有得跌。

心理學家早指出,人們往往會被某種錯覺所愚弄,誤以為自己對某些情況有點掌控能力,「控制權」這種錯覺讓投資人高估他們投資組合中那些走跌的股票,而且可能因此看到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趨勢,或是相信自己可以看出股市的走勢,進而預測未來的股價。

事實上,大費周章地想從資料中得出某種預測,各時期之間的股價發展依然近似隨機漫步,也就是股價日後的變動與股價過去的變動基本上並不相關。

從眾行為(Herd mentality)

在群眾行為研究中,有一個公認存在的現象,那就是「團體迷思」(Group think):

團體中的個人有時會彼此強化信念,讓人相信某個不正確的觀點其實是正確的。

在2000年初,團體對網際網路獲利潛力所做的過度樂觀預測,以及對新經濟股票不正確的定價,正是從眾行為的例子。

整體市場不會永遠做出正確決定,偶爾會出現如同17世紀鬱金香熱到21世紀網路股熱潮的盲從行為。

損失趨避心理(Loss aversion)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說明人們在有得失風險的情況下會採取的行為,此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動機是他們對得失所認定的價值。

在這當中,損失所帶來的痛苦遠遠大於獲利所帶來的快樂,人們估計損失東西的價值,是得到相同東西的價的的兩倍半。

如何描述可能的獲利或損失所用的字眼,也會影響人們的決定,也就是心理學上的「架構選擇的方法」(how the choice is framed)。行為學家也發現驕傲與後悔情緒再影響投資人行為的重要性。

投資人很難承認自己做了糟糕的股市決策,甚至對自己承認都很困難。如果必須向親人坦承,可能會更加悔不當初。相反地,投資人通常會驕傲地將自己創造出龐大獲利的成功昭告世界。

另外,行為學家也發現投資人有明顯的「處分效應」(disposition effect),他們有明顯的傾向,賣出已經賺錢的股票,卻留下賠錢的股票。

賣出已經上漲的股票能讓投資人實現獲利並且建立自信,如果賣出賠錢的股票,就會帶來後悔和損失的痛苦。

以房地產為例房屋市場也顯然有這種不願意認賠的心裡,當房價上漲,銷售量會增加,房屋很快就會以要價或更高的價格賣出。

但是在房價直直落的時期,銷售量下滑,要價遠高於市場價格,屋主只得讓房子在市場上長期擺著。極端的損失趨避心理,解釋了賣方為何不願虧本賣出房地產。

由於採取錯誤的股市策略,大部分投資人都是自己打敗自己,因此漫步華爾街的作者建議投資人應該採取被動長期投資指數方法(Buy-and-hold indexing approach)。

當在2000年初看見買進的科技股節節上揚,人們很容易就會相信自己是個投資天才,接著,輕易的說服自己相信,追逐在上個波段績效較好的共同基金絕對賺。

為了克服人類行為弱點造成的惡果,第一步是認清這些行為弱點。避免採用愚蠢投資人的招數,不要成了自己的頭號敵人。

關於能用來預測未來報酬的方法,必須思考的是:這些效應是否是長期可靠?他們可能只是資料探索(Data snooping)的結果,希望藉由過去股價都搜尋,從中發現某些關聯,也可能只是重複的以各種方法來拷問數據,直到它顯現我們想要的結果而已。

就算預測報酬的關聯性存在,投資者恐怕也無法從中長期得利。被發現的預測模式,例如股利效應,可能只是反映利率在市場上的正常波動,或者只是小公司效應適當的風險溢價。如果該模式真的不尋常,方法可能因為投資人的競相採用而逐漸失效。事實上,模式越有用,就越無法存在。

在未來,投資人仍然會繼續犯錯只要有股市存在,投資人的集體判斷就有可能出錯。某些股市參與人明顯的不夠理性。因此,股價異常和可預測報酬的模式有時候會存在,甚至能存續一段時間。

效率市場假說的基本觀念是,有一些明顯的機會可以獲取經過風險調整的額外報酬,而且人們會群起運用這些機會,直到機會消失為止。

遺落在地上的一百元系統性的擊敗市場有可能,但實際上仍然有難度。

況且,如果地上有100美元鈔票,他們不會長久在那裡。要思考的是,方式能持續多久?

作者寫道:

「沒有人能夠持續成功的預測市場走向,或是個別股票的相對吸引力,因此沒有人能夠持續獲得高於市場平均的報酬。

雖然市場上偶爾出現有利可圖的交易機會,但當他們為人所知之後就消失了。

無論個人或機構,到現在為止,都未能長期、持續地找出經過風險調整、有利可圖的交易機會,特別是當他們需要付稅和交易手續費時。」


第四部:資產配置的五項原則

我選擇買股票ETF,長期持有,但對於其他人就不一定適合,即使是相同的理財工具,對不同的人可能代表不同的事情,這主要視投資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

股票ETF是不錯的投資工具,但並不適用每個人,快退休的人士不一定適合投資股票ETF,必須考量自身情況,才能決定是否納入配置。

投資人最重要的投資決策,也許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選擇搭配資產種類(股票、債券、房地產、貨幣市場證券等),並在這些資產中取得平衡。

資產配置的五項原則:

  1. 風險與報酬是相關聯的。
  2. 投資於股票和債券上的風險,得視持有期間的長短而定,投資人的持有期間越長,資產報酬產生變化的可能性就越低。
  3. 平均成本投資法可以更進一步減低投資股票和債券的風險。
  4. 再平衡策略可以降低風險,有時還能增加投資報酬。
  5. 投資人必須明白對風險的心態與承受風險能力的區別

你能承受多少風險,需視你的整體財務狀況而定,包括在投資所得以外有什麼收入來源和種類。

風險與報酬

耶魯大學教授Roger Ibbotson計算出股票自1790年以來每年可提供高於8%的複利報酬率,但伴隨著的是相當大的風險,十年裡約有三年的總報酬是負數。

當追求高報酬時,高風險是投資人必須所付出的代價。

持有時間投資於股票和債券上的風險,得視持有期間的長短而定,投資人的持有期間越長,資產報酬產生變化的可能性就越低。

握有投資期間的長短,決定了你真正承受的投資風險。你能握有投資的時間越長,投資組合中股票所占的比例就該越重。

平均成本

平均成本投資法可以更進一步減低投資股票和債券的風險。

定期投入固定資金去購買股票,可以大大減低(並非避免)股票的投資風險,因為不會發生所有股票都在最高點買入的情況。

只有短期內會出售股票的人可以在股價上揚時感到高興,潛在買家應該比較偏好股價下跌。

沒有任何計畫可以讓你躲開懲罰性的空頭市場,即使在最不景氣的時候,也必須擁有現金和信心繼續投資,無論新聞、輿論有多糟,不論市場多麼悲觀,都不能中斷繼續投入,否則會失去在股市劇跌之後逢低承接買進的機會。

如果可能的話,保留一些現金(放在貨幣基金),以便在市場大跌時多買一些,這並不是建議投資人去預測市場,而是因為在市場大跌時,通常是買進的良機。

正如同希望和貪婪能產生投機泡沫,悲觀和絕望也會造成市場恐慌。

再平衡策略(Rebalancing)

假設初始資產組合為股票60%,債券40%是投資人較可以接受的風險比例,當股票經過上漲後占投資組合75%,債券占25%,這時高風險配置已超越投資人可以接受的範圍,投資人可以經由出售部份股票,購入部分債券,以重新將投資組合的比例調整回60/40。

風險的心態與承受風險能力的區別適合你的投資應是投資收入以外的所得而定,你的賺錢能力也就是負擔風險的能力,通常和你的年齡有關。

賺錢能力很重要,工作收入也是很重要的現金流,能持續帶給我們正現金流。

另外,盡量避免將投資組合和主要收入相連結,例如:只購買你所任職公司的股票,避免將收入和投資都繫於同一家公司。

對於任職相同產業公司的夫妻,在產業衰退時,可能面臨同時失業的風險,瞬間損失兩份薪水所產生的現金流。


第五部:你也可以是理財高手

進入最後一步,你也可以是理財高手,閱讀至此,應該對於預測市場、選擇策略有更深的理解,也對於如何建構自身投資組合有一些概念。

在投入股市之前,應該審慎規劃,做出詳盡的投資計畫。

作者開出以下檢查項目,不僅可以幫出你做出合理的財務決策,同時還可以增進你的稅後報酬率:

未雨綢繆盡可能儲蓄,推動資產成長最重要的因素是節流而非開源,而節流需要紀律,要保障財務安全,最重要的是展開定期儲蓄計劃,並且越早開始越好。

擁有現金與保險生活是有風險的事業,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發生非預期的財務需求。

保留一些資金,以支付非預期的支出或為失業提供緩衝。

購買保險,人們需要防範未然。

手上的現金收益得跟得上通貨膨脹將錢放在銀行,每年賺取N%的利息,如果通貨膨脹率大於N%,那你/妳將損失實質購買力,實際的狀況甚至可能更糟,因為你/妳拿到的利息收入可能還要課稅。

適當地使用短期投資工具,例如銀行存單、透過網路尋找最高利率的銀行使用最高的定存利率。學習節稅利用每一個節稅機會,設法讓你/妳的儲蓄和投資免稅。

釐清投資目標決定你願意承擔的風險,以及最能配合你的稅賦級距的投資。自己決定你的組合,因為沒有一種投資方法、資產配置會是所有人的最佳策略。

適時投資自用住宅在「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中,郝思嘉(Scarlett O’Hara)她在戰後破產,但她仍擁有莊園。無論貨幣升值貶值,位於一片好土地上的房子永遠有價值。

只要世界上人口持續成長,對於房地產的需求會是對抗通貨膨脹最可靠的武器。擁有住家是強迫你儲蓄的好方法,而且能給人極大的心靈滿足感,因此,盡可能擁有一間自己買得起的房子。持有房地產的報酬與普通股票相當,而且能產生良好的股利收益。

房地產與其他資產的相關性通常較低,可以降低整體風險,房地產也是可靠的抗通貨膨脹工具。

投資債券無息債券:無息債券以面額大幅折價發行,再逐年遞增,回升為面額,持有至到期日,投資人就能收到債券面額。

無息債券沒有再投資的風險,能保證投資人的資金,持續以到期收益率再投資。

但購買小面額的無息債券可能被收許極高的手續費。只有在到期贖回時才能收回面額,因此之前債券價格可能隨利率變動而大幅波動。

免佣債券基金:擁有部分長期無息債券的優點,但買賣卻更方便、更便宜,能提供長期穩定的收入,適合靠利息生活的投資人。

建議投資於低費用的債券指數基金,例如全債券市場指數基金(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抗通膨債券:這類債券能免於通貨膨脹的侵蝕,如果持有到到期日,本金的實質購買力也可以得到保障。

垃圾債(信用評等不佳、利率較高的債券):高收益的垃圾債券不適合常常失眠的投資人,就算這些投資完全分散,風險依然極高。如果利率走揚,你持有債券的價格會下跌;如果利率走低,發行單位會提前清償債券,再以較低的利率發行債券。

使用收費較低的經紀商使用費用較低廉的券商或產品,容易讓投資人贏在起跑點。

購買共同基金時,成本非常重要,收費最低的共同基金經常會產生最高的淨值報酬。

分散投資:避開坑洞和絆腳石分散投資可以降低風險,使投資人更可能達成配合投資目標的長期平均報酬,因此,在每個投資類別中要多方持有不同的標的,雖然普通股票應成為投資的主幹,但不應該是其中為一的工具。

財富自由之路沒有保證致富的捷徑,只有承擔較高風險(或是犧牲一些流動性)才能得到較高報酬。

能忍受的風險,取決於是否能安穩入睡。

我覺得這很重要,如果某項投資影響到我的生活,我就不會選擇這種投資方式,適當的投資能改善生活,而不是為了改善生活而去投資。

取得本書: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Street)


你好,我是蔡至誠PG,《阿爾發證券投顧》教育長,《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定期定額投資美股ETF增加被動收入,我們公司推出的機器人理財平台能讓你一站式做好規劃,幫你追蹤財務目標達成率,幫你挑選低成本的ETF投資組合,投資之後24小時追蹤與自動再平衡

陪您一起安心達成財務目標,點擊下方連結加入官方LINE@預約諮詢,讓今天的投資更輕鬆,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