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何從越來越多的ETF中挑選出你適合的ETF?ETF除了費用越低越好外,還需要注意什麼細節?本文將告訴你ETF的篩選流程SOP,幫助你減少無謂的投資決策,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決策使人疲乏,過多的投資決策,是心智能量的過度花費。
決策疲乏是美國心理學家凱瑟琳.沃斯(Kathleen Vohs)的一項實驗,凱瑟琳讓學生在考試前先進行選課,結果實驗組學生在考試中的表現明顯不如對照組。
她發現,有太多選擇的人,需要有很大的心智容量(geistige Kapazität),簡單來說,做決策會使人疲乏,過多的投資決策,是心智能量的過度花費,大家都知道挑選ETF非常耗時,但只要把握低成本、分散投資全市場的概念,就能挑出可以陪著自己成長的ETF。
ETF篩選步驟
步驟一:用網站工具找ETF資訊
官方網站有最詳盡資料
在選擇ETF時,會用到許多網站,但首先最重要的便是找到ETF的官方網站,例如想研究元大發行的ETF,就到元大投信的網站,如果想研究Vanguard(先鋒)ETF,就到Vanguard的網站查詢ETF Lists。
找到官方網站,最好還要找到公開說明書(通常是PDF檔案),便能知道正確的公開資訊,查詢想要的資料。
資料庫式網站可以輔助評估
接著,利用其他資料庫式的網站查詢資料,例如Morningstar(晨星)、ETF.com、Money DJ等等。
這些網站就像是商品目錄,好好詳閱,定能找到關鍵資訊。
步驟二:看基準指數決定ETF投資品質
基準指數是什麼?
基準指數(Benchmark)決定了ETF的投資內容、投資風格、投資種類,ETF也會藉由模擬指數來取得該指數代表是的市場報酬。
挑選ETF,首重基準指數。
對於一個指數化投資人來說,ETF首重基準指數(Benchmark),基準指數一定要選對,否則一步錯、步步錯。
如果你選擇到錯誤的基準指數,那麼即使ETF各項條件多麼完美都是枉然,因此基準指數(Benchmark)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準指數透露投資風格
基準指數的風格在「ETF名稱」就透漏了許多訊息,考慮選擇什麼ETF的時候,先看看標題就可以大致知道ETF的投資策略、追蹤的標的指數或資產類別。
從更高的角度來看,最好是投資追蹤範圍廣泛且被廣泛接受的ETF,盡量避免只投資單一產業或是單一國家或是範圍狹窄的指數,這些ETF到頭來都只是不那麼分散的投資組合罷了。
步驟三:評估ETF名稱
選擇名稱簡單易懂的ETF
原則上簡潔名稱投資策略也較單純,例如Vanguard標普500指數ETF、iShares MSCI新興市場ETF等等,這類ETF的結構如下:
ETF發行公司+投資指數
ETF發行公司+投資市場
ETF發行公司+指數編制公司+投資區域
例如iShares MSCI南韓ETF,是由ETF發行公司+指數編制公司+投資區域所組成,Vanguard Intermediate-Term Bond ETF(Vanguard美國中期債券ETF),是由ETF發行公司+投資市場組成。
而較複雜的策略:
ETF發行公司+指數編制公司+投資區域+(投資策略)
ETF發行公司+指數編制公司+投資策略+投資區域
例如:Direxion MSCI每日三倍做多南韓ETF,Direxion是ETF發行公司,MSCI是指數編制公司,每日三倍做多是投資策略,南韓是投資區域。
由名稱結構篩除劣質投機ETF
如果要判斷是否是槓桿(Leveraged)或是否為放空型(Inverse)的ETF,可檢查是否有以下關鍵字,直接剃除:
做多ETF:名稱有加強做多、二倍做多、三倍做多、四倍做多
2倍槓桿 ETF:名稱有 Ultra
3倍槓桿 ETF:名稱有 UltraPro 或是直接註明 3x
作多型 ETF:名稱有 Bull 或是不特別註明
放空型 ETF:名稱有 Bear 或是 Short
名稱能幫助我們判別一個ETF的好壞,透過名稱可以直接剃除不適合的ETF,但因為訊息的侷限性,我們仍須繼續檢查其他項目,才能挑出最適合的ETF。
步驟四:挑選低總開銷費用的ETF
總開銷費用是什麼?
總開銷費用是買進持有後時時刻刻(每天計算)都存在著的成本,你得知道在投資常識中,投資未必有報酬,但肯定有成本,John Bogle投資的12項原則中認為風險、報酬、成本組成的投資鐵三角,學習避開高費用的基金,就能避免費用的吸血蟲。
如果我們投資原本利息收益有8%的基金,而基金收取的成本為1.5%,那麼投資人到手的實質利率就只剩6.5%。如果年度獲利是5%,基金收取2%費用,投資人到手的只剩3%,關於成本不可不慎。
總開銷費用<0.3%
總開銷費用必須小於0.3%,降低成本拖累,挑選原則是兼顧其他項目後越低越好,更好的是有隨著總資產規模上升持續調降成本的紀錄,本文中的條件必須反覆、同時檢視,而不是一關一關通過。
步驟五:評估ETF指數追蹤績效
追蹤偏離度<0.3%
ETF是透過各種方式來追蹤某一個指數,目標是「貼近」指數報酬,完美的狀況是完全等於指數報酬。
既然目標是「貼近」,自然會產生追蹤的誤差,如果指數報酬是5.72%(範例),那麼ETF的報酬最好也是5.72%(範例),但通常ETF的實質報酬可能是5.68%(範例),存在0.04%的追蹤偏離。
ETF會因為總開銷費用、指數追蹤方式、現金部位等因素,造成ETF報酬無法100%貼近指數報酬,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具有最小追蹤偏離的ETF優於具有更大誤差程度的ETF。
如果投資金額越高,追蹤誤差與成本皆不可偏廢,即使總開銷費用最低,但指數追蹤卻不佳仍會造成該拿到拿不到的損失,因此要挑選開銷低加上追蹤強的ETF。
步驟六:篩選資產規模
過濾規模不足的ETF
ETF和股票一樣,當交易不熱絡時會造成流動性問題,流通性不佳的ETF容易產生溢價與折價的問題。
選擇資產規模大的ETF可以享有隨著規模提升調降總開銷費用的優勢,也可以獲得較分散的持股,選擇大公司發行的ETF、資產規模大的ETF也能降低日後被清算的風險,避免需要重新挑選ETF的困擾。
ETF資產總值>1億美金(100M)
ETF應具有最低的資產水平才可以被視為可行的投資選擇,常見的門檻至少為1億美金(100M)。
步驟七:評估ETF成交量、流動性
建議至少選擇每日成交量>10萬股 (0.1M)的ETF
檢查ETF每日交易量是否充足,通常熱門的ETF交易量每天達到數百萬股,而冷門的ETF幾乎沒有交易。
避免買到流動性差的ETF
無論資產類別如何,交易量都是評估流動性一個很好的指標,ETF的交易量越高,流動性越高,買賣差價變越小。
在賣出ETF的時候,注意這些指標尤為重要。
步驟八:評估ETF成立時間,才有歷史數據可評估
成立時間至少滿三年
成立時間久,可以查詢的資料便越多,可以略知其發展軌跡,隨著市場波動生存下來的ETF穩定度也較佳,通常全市場的ETF存活性較佳,特殊選股策略的ETF因為具有Smart Beta策略的緣故,並非長期持有的優質選項。
步驟九:評估ETF市場地位
選擇有規模優勢的ETF
在ETF領域,「先發優勢」非常重要,常見有大者恆大的趨勢,因為首支ETF可以獲得多數投資人的資產挹注,也可以優先享有規模經濟,持續調降費用,提升後進投資人的持有意願。
選擇大公司發行的ETF
選擇大公司例如Vanguard、ishares、SPDR的ETF能夠獲得較好的綜合結果,如果還是覺得麻煩,直接從Vanguard發行的ETF挑選即可。
幾家ETF發行商中,Vanguard由於特殊的公司結構,對於投資人更為有利,Vanguard設計讓基金資產收購了基金公司股東的股份,讓基金持有人成為基金的股東,公司按成本經營,只為基金持有人服務,也沒有設計管理費的概念,更避免將預算使用在廣告與促銷。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法人金融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對此文舉出兩個反例:
一、過去9年VTI(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完爆了VT(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平均每年達3%,表示若能承擔區域風險便可能得到超額報酬。
二、過去13年PPA(Invesco Aerospace&Defense ETF)完爆了VTI(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平均每年達2%,表示若能承擔行業風險便可能得到超額報酬。
沒錯,但問題在於如何挑到這些ETF,除此之外,看報酬挑選ETF容易落入只看報酬的陷阱裡面。可以參考「投資ETF不要只看報酬」
您好,想請問一下文中提到
1.總開銷費用<0.3%
2.追蹤偏離度<0.3%
這兩個費用設定,主要是依據什麼資料設定出來?
Hi Andy,這個值是通常是對應到他的總開銷費用,並沒有一個絕對的依據。
Hi Andy,這個值是通常是對應到他的總開銷費用,並沒有一個絕對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