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如此不可捉摸,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答案也很簡單:
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不要去想象風險的概念,而是直接去衡量風險的結果。
說白了就是,我們少去想到底會不會虧錢,多去想,如果虧損就是真實地發生了,我們應該怎麼辦。
換個角度說,我們在買入任何金融產品之前都可以問自己這麼一個問題:
如果接下來它的價格跌了一半,我能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情況麼?我有應對的方法麼?如果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這筆投資最好就不要做了。
比如現在我可能想買中國的滬深300指數基金,那麼在買入之前我就要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如果它之後下跌50%,可能是什麼情況導致的?第二是如果真的下跌50%,我應該怎麼辦?也許美國股市跌了一半之後我應該再多買一點兒,這也是一種應對方式。
但只有我們能搞清楚這兩個問題,才算是真正衡量了風險的結果。
有些同學可能好奇為什麼是跌了一半,不是40%或者60%之類的數字。
這裡的「一半」,當然不是一個精確的說法,而是一個經驗性的數字。
因為如果你去觀察整個投資歷史就會發現,某種資產在一定的時間內,沒什麼理由就跌掉40%、50%,是非常正常的,很常見。
不管是股票、公司債券、房地產,還是各種理財產品、P2P……都屢見不鮮。
所以這種事發生到我們頭上也非常正常。那麼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抱僥倖心理,認為風險不會發生,而是在事前就做好最壞結果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