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也稱前景理論)
展望理論,也稱前景理論,英文是Prospect theory。
展網理論認為,人們重視個別的利益和個別的損失,而不是所有的資產,我們對於每個決策都有不同評價。
在面臨收穫以及損失,我們有不同的態度,相同金額的損失會比相同金額的獲利帶來更大的情感影響。
展望理論的假設之一是,每個人基於初始狀況的不同,會對風險會有不同的態度。
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
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
而損失和獲利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就會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價值函數
價值函數的不對稱性表明,一個損失結果對應價值的絕對值,比獲利結果對應價值的絕對值更大,也就是所謂的「損失厭惡性 (loss aversion)」。
損失部分的曲線會隨著財富效用減少這條線往下跑,表示損失得越多,痛苦的感覺也越深。
常人對於獲得和損失都呈現敏感度遞減,這項事實還有另一層意義:
面對獲得,我們抱持著風險規避態度,面對損失,卻抱持風險偏好態度。
透過確定得到、確定損失、可能產生獲利、可能虧損的比較實驗,實驗顯示:我們面對損失時會出現風險偏好的理由,就跟我們面對獲得時出現風險規避的理由,是同一個敏感度遞減邏輯。大致來說,損失帶來的痛苦程度,是獲得所帶來快樂程度的兩倍。
實驗一(獲得)
第一種選擇(多數人的選擇)
確定可以獲得3,000元台幣
第二種選擇
50%的機率獲得6,000元,以及50%的機率損失0元。
實驗結果
第一種選擇:72%
第二種選擇:28%。
實驗二(損失)
第一種選擇
確定損失3,000元台幣
第二種選擇(多數人的選擇)
50%的機率損失6,000元,以及50%的機率損失0元。
實驗結果
第一種選擇:36%
第二種選擇:64%。
在選擇獲利時,大家偏好選擇確定可以到手的報酬。
但面對虧損時,大家偏好放手一搏,從這裡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投資人在鉅額虧損時會採取更危險的策略以板回一城。
取得本書:不當行為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