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市場觀察所有文章

《錢的歷史》閱讀筆記:喜愛預測股價是天性

「predict-future-price」的圖片搜尋結果

為什麼專家總愛提出預測?

這是因為假使我們成功預測,便能增加我們的生存機會,而且成功預測還能帶來成就感,預測正確能帶來快感。

作者寫到:

有一項研究證明我們有預測的天性,研究人員分別以可預期和不可預期的模式,提供一些資訊給受測者,並掃描他們的腦子。

當受測者遇到可預期的模式時,他的大腦主司處理獎賞的依伏神經核會出現明顯的活動。

簡單講,預測正確會產生快感。

以演化論的邏輯來看,當我們辨識出可預期的模式,不確定性即降低,這樣會增加我們生存的機會。

在二十世紀,預測成為了現代金融服務業重要的一部分,這起源於經濟成長以及金融恐慌的緣故,商人為了未雨綢繆、調解資源,希望導入科學的方法來分配生產力。

一段時間過後,透過不斷改進預測的方式,越來越多人依據預測做出重大決策,更有人把預測當是事實,但他們卻忽略了經濟預測並不是完全可靠,經濟預測不同於硬科學(Hard science),因為經濟所根據的東西是持續變動的人類行為。

人類有時候並不理性

人類有時候並不理性,因此許多經濟學的假設很難應用在現實生活。

例如發展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哈利.馬克維茲(Harry Markowitz)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哈利.馬克維茲(Harry Markowitz)發現如果投資人分散持股,便能有效地降低風險,但他卻沒有完全照著自己的理論來執行。

哈利.馬克維茲(Harry Markowitz)

他創造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今天的投資人仍用來最適化投資組合,以管理風險和報酬:投資組合經理人可以衡量選擇和侷限,然後挑選能提供最大預期報酬率及最小風險的股票。

他開發一個計算股票投資組合風險的公式,考量每支股票預期報酬率、結果的不確定性(風險),以及股票投資報酬率往同一方向移動的程度(正相關)。

哈利.馬克維茲(Harry Markowitz)解釋自己為什麼沒有採用的原因:

我應該計算資產類別歷年的相關差異,劃出有效的邊界。可是我卻想到,如果股市一路上揚,而我的投資標的不在其中,或是股市一路下跌,而我的投資標的卻全部在其中,那不是慘了嗎?我的意向是最低化未來的遺憾,因此我五五對分,分別投入債券和股票

採取股債各半的原因可能很大一部分來自哈利.馬克維茲(Harry Markowitz)曾研讀價值投資之父班哲明.葛理漢(Benjamin Graham)的作品,並從中得出投資人應該考量整體投資組合風險的想法。

取得本書:錢的歷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