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

主動投資產品和被動投資產品之間的分歧已經過時了

CFA協會在2024年7月發佈了新的投資分類框架,用於消除人們對被動指數策略與主動投資策略的困惑。

該框架旨在為監管機構和公司提供有關Smart Beta、直接指數和基於指數的投資產品的透明度、溝通和投資者理解的政策建議。

這份報告認為指數化投資正在從傳統的市值加權指數基金演變,到更複雜的、更能滿足投資者個性化需求的策略。

從決策層級分類指數產品

(View Source)

指數產品從產品分類的角度:

  • 傳統市值加權指數是由指數公司挑選
  • Smart-Beta ETF、因子產品由學術、基金經理、投資管理公司挑選
  • 直接指數化單獨管理帳戶SMA由投資顧問挑選

(View Source)

產品決策層級,依據個性化程度區分,由下往上決策程度越來越高:

  • 直接指數化(投資顧問)
  • Smart Beta ETF(基金經理人)
  • 因子(分析師、學術分析)
  • 基準指數(由指數公司提供)

(View Source)

零售投資者對於個性化產品感興趣,排名依序:

  1. 基於需求的個性化直接指數
  2. 影響力基金
  3. 個人化研究
  4. ESG 基金
  5. 個人化儀表板
  6. AI策略

指數化投資的演變

  • 指數基金的起源: 指數化投資的概念最初是由 Edward F. Renshaw 和 Paul J. Feldstein 於 1960 年在《金融分析師期刊》上提出的。他們主張建立一家「無管理投資公司」,投資於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平均值或指數。
  • 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的發展: ETF 是建立在基準指數上的投資產品,旨在捕捉系統性因子,而不是特異性因子。ETF 最初於 1990 年出現,當時的 Toronto Index Participation Shares 追蹤了 Toronto 35 Index。
  • 替代指數創建: 替代指數化策略會修改標準指數的證券選擇或權重策略,或兩者兼而有之。例如,Russell 1000 Defensive Index 僅限於 Russell 1000 Index 中的美國大型股防禦性部分,而 FTSE Developed High Dividend Yield Index 包含根據 FTSE Developed Index 在已開發市場中具有高於平均水平股息收益率的股票。

智慧型被動的演變

  • 因子投資: 因子是指與解釋一組證券的風險和報酬相關的特定特徵。因子模型用於識別並測量這些因子,並使用這些因子來建構投資組合。
  • 智慧型被動 ETF: 智慧型被動 ETF 通常被認為是具有因子傾斜的指數化產品。它們與傳統指數基金一樣遵循規則且透明,但需要積極地做出決策,例如識別和定義因子,並定義選擇和權重方法。

直接指數化

  • 直接指數化的優勢: 直接指數化允許投資者直接持有指數的基礎證券,並具有根據投資者偏好調整權重的靈活性。這對於稅務損失收穫或創建自定義投資組合非常有利。
  • 直接指數化的限制: 直接指數化的一個潛在缺點是,當基礎指數成分的流動性較低時,這種策略可能不理想。另一個限制是,它需要投資者持有大量證券,而不是直接投資於基金,這可能會導致稅務準備和帳戶報表更加複雜,以及投資組合監控和再平衡更加複雜。

因子

學術研究中常見的因子

指數化策略的概念框架(4 Level)

本報告提出了一个指數化策略的分類架構,將其分成四個層級,根據投資者做出主動決策的程度進行分類。

  • 第一級:純指數(市值加權):此層級代表最傳統的指數化策略,完全依賴市場資本化權重來分配資產。
  • 第二級:作多增強指數:這類策略採用了「智慧型被動」的概念,利用因子模型來增強投資組合。這些策略遵循規則並保持透明,但需要主動決定因子選擇和權重方法。
  • 第三級:多空增強指數:這些策略更複雜,可以使用多空策略來增強回報。例如買入預期漲價的股票,並賣出預期跌價的股票,以提高整體收益。
  • 第四級:主動管理:此層級包含完全由基金經理主動管理的投資組合。他們不受特定指數約束,並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這張圖很好的描繪的純指數過渡到主動基金的框架,也描繪因子投資、smar Beta策略、直接指數所涵蓋的範圍。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