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所有文章

《非理性效應》閱讀筆記:承認不確定性,不一定代表報酬不佳

非理性效應》這本書在第二章投資人心理學。

談到許多人往往不願意承認自己不知道,但是「我不知道」正是能夠賺錢的好方法之一。

很難承認不知道的原因

人喜歡追求確定性,越是碰上隨機發生的事情,我們反而覺得越肯定

傑森.茲威格的一項研究中,有68%的受測者表示,自己可以分辨亞洲小朋友和歐洲小朋友的繪畫;

有66%的大學生說,他們知道全美大學生畢業率最高的是哪幾個州。

但其實,這兩個比例根本跟隨機機率差不多,甚至更低。

多數人都是瞎猜。

另一個讓人認為自己知道的效應是「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這是效應由康乃爾大學的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和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所發現,有些人的確是傻到不知道自己有多傻。

藉由研究這個白痴和其他跟他一樣的傻蛋,他們確認:

無能的人無法認清自己欠缺技能,也難以衡量他人的技能水準。

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是受到麥克阿瑟.惠勒(McArthur Wheeler)案件所啟發。

麥克阿瑟.惠勒是個銀行搶犯,他用檸檬汁抹臉來掩飾身分。

因為他發現隱形墨水裡頭有檸檬汁的成分,所以他就認為抹在臉上也會發揮隱形效果。

需要具備專業形象的職業例如:醫生和投資顧問,他們往往會認為從自己口中說出「我不知道」,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專業。

越沒能力的人就越容易誇大自己的能力。

再加上,碰到越隨機的狀況,我們越是肯定其結果。

所以,不管是聰明或愚笨、年輕人或老年人、專家或菜鳥,我們都很難接受不確定性,也很難承認自己犯錯。

承認我不知道的好處

如果「這次不一樣」是投資界最昂貴的一句話,那麼「我不知道」則是最常被投資人被忽視的一句話。

「我錯了」則緊追在後,是第二名。

很多最有效的投資策略,其實核心重點都是「我不知道」。

所謂「我不知道」的投資,就是被動式的投資

正是因為謙虛的態度,讓被動式投資工具在長中短期的績效都有較高的機率打敗主動式投資基金。

根據標普公司彙整的大盤指數與投資基金的績效比較「標普指數報告」(SPIVA Scorecard),

以大型股基金來說,

不管是三年或五年為期,投資績效落後大盤指數的機率分別高達71.24%和77.97%,而且基金管理費還沒扣掉。

資料來源:spindices

至於價格起落較大,一般認為基金經理人最容易展現實力的小型股投資,也一樣是讓人沮喪,有66.67%的小型股投資基金落後大盤指數。

資料來源:spindices

分散投資也是類似想法:

「如果什麼都不能確定,那麼各種股票都買一點好了。」

《投資前最重要的事》(A Wealth of Common Sense)引用的歐洲、太平洋和美國三大地區的股票情。

從1970年2014四年的投資報酬年率如下:

  • 歐洲股票:10.5%
  • 太平洋股票:9.5%
  • 美國股票:10.4%

三個地區的投資報酬相差不大;不過如果把這三個市場合併起來,每年底都以同樣加權並重新配置,維持一致的投資組合,狀況又是如何呢。

這樣的分散只能以奇蹟來形容,因為這段時間內的投資報酬年率可達10.8%,比任何單一市場都來得高。

證據顯示,大規模分散和資產配置,每年可以提高投資績效半個百分點。

承認不確定性,並不一定就代表對於投資報酬不利。

線上課程準備中,填問卷就送300元課程優惠卷:填寫問卷

我的著作:《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

來源
SPIVA® STATISTICS & REPOR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