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伯南克(Ben S. Bernanke)就任聯準會主席,然而就在次年,美國就爆發了金融危機,經濟學者出身的伯南克一上任就要面對來勢洶洶的局勢。
當危機來臨之際,伯南克他果斷採取措施,實施有效的政策,進一步遏制了金融危機的蔓延。
在這場金融危機過去幾年之後,伯南克把聯準會九十多年的歷史和他對於這次金融危機的理解集結在了一起,寫成了這本書《金融的本質》,英文書名The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這本書裡面主要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講的是美國聯準會的起源以及使命。
第二部分作者講述二戰以後到最近一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的聯準會。
第三部分主要講述作者在金融危機以及聯準會的應對措施,而第四部分在講述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
這篇文章是我閱讀這本書後的紀錄,我想從這本書了解作者對於央行歷史的解讀,也從本書去了解聯準會的使命,並瞭解通貨膨脹對於經濟、投資的影響。

聯邦準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 )
「聯邦準備系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體系,依據 1913 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聯邦準備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設立。
「聯邦準備系統」 有三大主體:聯準會、聯邦準備銀行、FOMC
「聯邦準備系統」由 三大主體 組成,並由美國國會監督:
- 聯邦準備理事會(聯準會,Federal Reserve Board of Governors)
- 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一般來說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FED,是美聯準
央行是什麼?
在經濟學中,央行不是普通的銀行,它隸屬於政府,是一個國家貨幣以及金融體系的核心。
央行的職能?
在這本書中,作者針對央行兩個職能進行探討,一是維持宏觀經濟穩定,讓經濟穩定增長,避免大幅波動、衰退,維持穩定較低的通貨膨脹率。
另一個職能是維持金融穩定,央行會盡可能保持金融系統的正常運作,甚至要防止金融恐慌,避免發生金融危機。
央行如何履行他的職能?
工具一、貨幣政策
簡單來說有兩套工具,在穩定經濟方面的工具主要是「貨幣政策」。
例如可以通過在公開市場買賣證券,來降低或是提高短期利率(聯邦基礎利率)。
當經濟增長過緩或是通貨膨脹率過低時,可以通過降息來刺激經濟發展;
低利率會傳導至其他各種利率,進而刺激房產購置、建築施工、企業投資,創造需求、消費以及投資,再來是拉動經濟增長。
利率的提高也會系統性的拉動其他利率,這樣可以通過拉高車貸、房貸以及信用貸款的成本,提高生產的投資成本來減輕經濟過熱的壓力,進而壓抑經濟過快增長。
因此貨幣政策是央行用來讓經濟增長以及通貨膨脹率都保持穩定的工具。
工具二、流動性供給
另一個工具,是「流動性供給」。
央行會提供短期貸款給金融機構。
在金融恐慌或是危機間,這樣做能夠平息市場情緒,進而維持金融機構的穩定,央行也因為這個行為被稱作「最後貸款人」。
如果金融市場崩潰,金融機構又沒有其他資金來源,那麼中央銀行就要隨時準備作為「最後貸款人」,透過提供流動性來支持機構,幫助穩定金融系統。
第三個工具額外的則是「金融監管」,這是書中較少著墨的。
央行扮演著監督者,評估銀行投資組合的風險狀況,確保銀行營運規範等等,來確保金融系統的健康。
央行的起源是?
央行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在1688年瑞典建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成立於1694年,法國則是1800年,美國央行成立於1913年,作者也以前美國聯準會主席的角色替讀者介紹美國聯準會成立的背景。
美國因為金融恐慌頻繁,為了穩定金融秩序開始著手成立央行
作者從「金融恐慌」的角度切入為什麼會有央行。
金融恐慌是什麼?
先來說說金融恐慌,金融恐慌是因為大家對於金融機構失去的「信心」,像我們腦子中想像的「銀行擠兌」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當存款人得知銀行陷入虧損,即將倒閉,那麼作為存錢人,很大機會人們會趕緊衝過去ATM、櫃檯想把自己的錢領出來,當消息傳開後銀行就容易大排長龍。
現今的銀行,其實並沒有與存款相當的現金。
銀行一般來說會把現金借出去,形成貸款,所以當銀行現金用完的時候,就只能出售資產來滿足提款要求。
如果出售的時間不夠,這些資產往往得打折出售,這時會造成市場價格近一步下跌。
在書裡面寫道:
所以說,恐慌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恐慌發生後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擴散
恐慌還有一個問題,在於恐慌會「擴散」。
一家銀行出問題,人們連帶的會思考其他的銀行會不會也這樣?
當蔓延到其他市場之後,往往帶來的是股市崩盤,種種情形加總起來會帶來不利影響。
在歷史上,英格蘭銀行最早開始實行了我們剛剛分享的「流動性供給」職責,開始充當最後貸款人的角色。
關於「最後貸款人」在銀行業發展上不得不提有一個關鍵人物,叫做沃爾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他在研究央行職能以及相應政策後的研究得出結論:
在金融危機時,銀行應當慷慨放貸,但只放給經營穩健、擁有優質抵押品的公司,而且要以足夠高的、能嚇走非急用錢者的利率來放貸。
【小辭典】
沃爾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生於1826年,卒於1877年。
他出身於一個銀行世家,母親來自從事銀行業的斯塔基家族,父親T·W·白芝浩是斯塔基銀行總部的經理人。1848年,22歲的白芝浩畢業於倫敦大學,獲碩士學位;此後他又專修了三年的法律,獲得律師資格,但是並沒有執律師業,而進入了他父親的銀行業。
芝浩博學多才,個人稟賦加上諸多方面的家族智識淵源使他在諸多領域都有建樹,是影響至今的法學家、金融學家、道德哲學家和政治專欄作家。
在名著《倫巴第街》中提出了一個原則:「在金融危機時,銀行應當慷慨放貸,但只放給經營穩健、擁有優質抵押品的公司,而且要以足夠高的、能嚇走非急用錢者的利率來放貸。」
如果中央銀行按照「白芝浩原則」行事,那它就可以平息金融恐慌。
一旦銀行或金融機構發現自己正在失去存戶或其他短期借款人的支持,就可以向中央銀行申請貸款。
中央銀行接受抵押並提供現金貸款,銀行或金融機構則有足夠的資金來兌付給存戶,從而平息恐慌。
如果沒有中央銀行這個資金來源,沒有最後貸款人,那麼很多機構就不得不破產倒閉。
如果它們不得不賤賣資產,其他銀行會發現自己的資產也在貶值,這將會引發一些新的問題。
於是,恐慌會通過擔憂、謠言或資產貶值等形式,蔓延到整個銀行體系。
在1879年金本位制恢復到央行成立期間,美國的金融恐慌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書中附上了在六次比較大的銀行恐慌中,銀行倒閉的數量。

資料來源:1873~1907年的數據來自《鍍金時代的銀行業恐慌》(埃爾穆斯·威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表1–3;1914年的數據來自《銀行和貨幣統計,1914~1941》
在1893年那次的金融恐慌中,美國有500多家銀行倒閉,1907年雖然倒閉的數量變少,但是單個銀行的規模卻變大。
此那次危機過後,美國國會開始考慮也許有必要建立一個政府機構來應對金融恐慌,相關部會向國會提交了23卷關於中央銀行的研究報告。

最後又一次遭遇金融恐慌後,出於穩定金融系統方面的考慮,中央銀行終於在1913年成立(備註:作者在書中是寫1914年,實際上是1913年)。
根據《聯邦準備法案》規定,新成立的聯準會有兩項任務:
一、行使最後貸款人職能,努力緩解銀行體系每隔幾年就要經歷的恐慌;
二、管理金本位制,取消金本位制對幣值的嚴格限定,避免利率和其他宏觀經濟指標的大幅波動。
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嘗試用另一種途徑進行改進:他不只在華盛頓建立一家中央銀行,還在全美各大主要城市創建了12家聯邦儲備銀行。
今天仍然存在的12個聯邦儲備區,其中每一個區都有一家聯邦儲備銀行。
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委員會監管著整個系統。
這種機構安排的價值在於創建了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一個能代表這個國家每個地區人民利益的央行,國家經濟各方面的信息也都能匯集到華盛頓。
今天的央行依然如此。
透過瞭解聯準會成立的歷史以及使命,我們可以知道聯準會的決策考量並不完全以股市爲評定標準,當聯準會制定貨幣政策時,它會考慮整個國家所有聯邦儲備銀行的意見,再在國家層面上制定相關政策。
如果需要財務規劃,歡迎填寫表單預約諮詢。
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