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聯繫了一個原本想使用機器人理財服務的客戶,但是後來因為覺得資本少,就覺得想做一點夠高風險的投資操作。
剛好同事分享一個關於勝利的文章,我覺得很有啟發,值得紀錄。
「常勝」還是「長勝」將軍,你更願意做哪一個?
在英國喜劇《Yes, Prime Minister》,其中第一季第一集裡面有個片段。
首相正在考慮是否購買三叉戟核潛艇來增強國家防禦,詢問一位軍事顧問的意見,劇中軍事顧問假設,蘇聯是以「切香腸戰術」一步步蠶食推進到英吉利海峽。
提出假設3個場景,讓首相判斷是否是「最後時刻(the last resort)」,啟動核潛艇、按下核按鈕。
場景1:
蘇聯策劃東德發生暴動,西德部分地下黨也進行暴動。
然後,東德的警察和消防隊進入西德幫助穩定局面。
請問此時您是否按下核彈?
首相認為:這只是局部地區的摩擦,不能發射核彈。
場景2:
進一步,蘇聯政府在警察和消防隊裡混入一部分軍隊,來幫助控制混亂局面。
緊接著,蘇聯軍隊留在西德不走,藉此控制西德,並故意跨過西德邊界,進入法國,請問這是最後時刻嗎?
首相說:不是,我需要時間思考。
場景3:
蘇聯繼續推進占領西德、比利時、荷蘭、法國,並即將推進到英吉利海峽,顧問說,首相你會按下按鈕嗎?
首相說:不,我們買核彈是為了保護自己,而不是自殺。
投資的關鍵時刻是?
在股市中,我覺得也有類似的道理,假設今天關鍵時刻我們要按下按鈕,下單賣出股票,那什麼時候是這個關鍵時刻呢?
-1%?
-5%?
我們可以想像下列的情境。
場景一:
當你遇到下跌1%,你是否認為這是關鍵時刻?
場景二:
當今天市場下跌10%,你還在工作,收入沒什麼影響,你認為這是否是關鍵時刻?
場景三:
當今天股市下跌30%,並且消息指出還可能會下跌,你有做好分散投資,也有準備兩年的急用金,你認為這是否是關鍵時刻?
股市投資並不存在著關鍵時刻。
大盤平均而言的走勢是這樣的,
在一年當中都會下跌1%,
平均1.1年會出現下跌5%,
平均1.6年會出現下跌10%,
平均2.5年會出現下跌15%,
平均4年會出現下跌20%,
平均9年會出現下跌30%。
所以,設計一個停損點或許使不切實際的,投資的本質是賺取收益,保障未來的購買力,能夠滿足我們的財務目標,這個原則我認為特別適用個體投資人,個體投資人不是機構投資人,投資不是工作,不用依靠投資來確保生活。
個體投資是希望能夠提升生活水平,把握這個原則,才能在後續的投資路上走得順利。
與其把握完美時機,不如把握模糊的正確
作者則分享對於股市走勢的看法。
市場是不太可能斷崖式的下跌或者火箭般的上漲,走勢多是循序漸進的。
當大部分投資者意識到市場轉換牛市/熊市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投資的本質是賺取絕對收益,股票承擔合理風險,長期持有就能賺取收益,那我們就做這件事。
買股票的重點在於「買」,不是選股票、不是選市場時機,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在糾結買入/賣出的時機,而沒有實際的去行動。
正如劇中的首相一樣,大部分的投資者們是無法判斷按下按鈕的完美時機。
身處其中,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市場的頂部/底部。
所謂的「完美時機」,只存在於後視鏡中,當一切已成定局,才能清楚看到最低買點。
那麼,與其去糾結市場的「完美時機」,不如換種方式,去把握「模糊的正確」。
先前我在《主動式共同基金落後大盤指數的比例》文章分享在美國市場,大型股基金的五年績效有75%落後大盤指數,這些經理人是資訊最充足、資源最龐大的一群,專業經理人的勝率都這樣,更何況自力更生的個體投資人。
對於個體投資人來說,想要每一次、每一年把握市場時機,是不太可能的。
反而做好全球多元化的佈局,才是能夠長久在市場上獲勝的法寶。
資產配置,組一支穩定的球隊
一支出色的足球隊,無論是經典的「433陣型」還是經久不衰的「442陣型」,都離不開前鋒、中場和後衛的排兵布陣。
資產配置也是這樣,投資者就像足球教練,通過分散熱點,大小規模,高景氣和冷門方向結合的搭配等,使一些資產用來進攻,一些用來攻守平衡,一些用來防守。
這樣我們整體的投資波動會在一定程度上相對平穩,在情緒上使我們有更好的投資體驗。
當市場各種行業、風格此消彼長、大起大落的時候,我們大概率不會被震下車,自然而然能夠在市場中獲勝的概率也就增大了。
這樣我們整體的投資波動會在一定程度上相對平穩,在情緒上使我們有更好的投資體驗。
當市場各種行業、風格此消彼長、大起大落的時候,我們大概率不會被震下車,自然而然能夠在市場中獲勝的概率也就增大了。
追求長期結果,而不是像在賭場一樣立刻就有回報
我們都想要馬上就有結果,但正如查理·芒格所說:
「投資追求的是一個長期的結果,而不是像在賭場一樣立刻就有回報。」
我們要成為「長勝將軍」,而不是短期的「常勝將軍」。
在市場波動的時候,能夠平心靜氣地看待,不要隨意地離開市場(跳車),這樣獲勝的機率自然大。
「你不能預測,但你可以做好準備」
橡樹資本的霍華德·馬克斯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投資事業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