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富心態》(The Psychology of Money)這本書的前言講述一個警衛成為沉默富翁的故事。
羅納‧詹姆士‧瑞德(Ronald James Read)1921年出生於美國佛蒙特州的鄉下,是全家第一位高中畢業生,有趣的是他每天上學都是在路邊招手搭便車。
羅納‧瑞德生平低調,生活簡樸,在加油站工作長達25年,也在百貨公司傑西潘妮(JCPenney)打掃17年。
他的朋友回憶時說瑞德的嗜好就是砍柴。
在他2014年過世那一年,這低調的警衛成為國際新聞的頭條人物。
因為2017年總共有281萬3503人死亡,其中只有不到4千人淨資產超過800萬美元,羅納‧瑞德就是其中之一。
這讓周遭的人十分困惑,究竟他是如何累積這麼多的資產?
重複執行最普通的致富方式
原來瑞德靠著省吃儉用,把錢投資到績優股上並耐心等待幾十年。
這個方法,讓他的微薄存款滾出超過800萬美元的財富。
致富光譜的另一端
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舉了同一時期的反例─理查‧富斯康(Richard Fu)。
富斯康是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碩士(MBA)畢業,擁有優秀的學歷與職業,四十多歲就從美林證券高階經理人職位退休,財經雜誌《克萊恩》(Crain’s)還曾把他選為「40位40歲以下菁英」(40 under 40)的成功商業人士。
2000年代中期富斯康借貸買下超過500坪的豪宅,屋內有11套衛浴、2座電梯、2座游泳池、7間車庫,每月維護費超過9萬美元。
這間豪宅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
透明地板下方有室內游泳池,在那邊用餐、跳舞刺激無比。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高額債務與不足的流動資產把富斯康的荷包壓榨到一毛不剩,只好聲請破產。
2014年,在羅納‧瑞德捐出遺產的前五個月,理查‧富斯康的豪宅以低於預估行情的價格被法拍。
耐心與貪心造就財富累積的差異
這兩則故事的玩味之處在於兩者迥異的理財方式,以及兩者的理財習慣。
我們很難認為警衛羅納‧瑞德的心臟移植手術會做得比哈佛訓練的外科醫生來得好或是設計的摩天大樓比受過最精良訓練的建築師還出色。
醫學、建築、工程等等領域業餘很難勝過專業,但奇特的是投資領域並不是。
投資領域是一個業餘能跟專業比拚的領域,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沒有專業背景、沒有正式經驗、沒有人脈關係的人也可能贏過接受過最好教育、關係良好的人。
投資領域專業並不一定成為最後贏家。
警衛的耐心與經理人的貪心拉近了兩者在教育程度與經歷造成的差距,也影響兩人累積財富。
作者用這則故事引出書中最主要闡述的概念─「致富心態」。
致富心態,是累積財富的軟實力。
全書也源自於作者十多年來寫作的主題,用20章的篇幅融合心理學以及歷史的視角詮釋「投資人的言行舉止」,希望用簡短的文字告訴讀者,這種被低估的實力比技術層面更重要。
在投資之前,或許我們會以為財務金融是一個以數學為主的領域,必須用數據搭配公式,依照計算結果執行。
但作者直指另一個關鍵─我們知道是一回事,但腦子往往想的是另一回事,這也指出投資並不全然理性,最近期的例子便是2021年《鄉民大戰華爾街「史詩級軋空」的GME風暴》,投資人會買進並不是因為這家公司會賺錢,而是原本固守的回憶受到侵犯。
隨著財務技術的發展,財金知識並沒有培養我們成為更出色的投資人。
我們還是不太會規畫自己的個人財務,不太會未雨綢繆多存錢,不太會及早開始規畫退休,也沒有實事求是地看待金錢,提升我們的幸福感,透過本書,我們應當能重新思考與學習作者的金錢觀,重新審視自己的財務。
閱讀至此,我對這本書抱上極大的期待,股癌說:「這應該會是今年度最屌的一本書!」我認為有其道理。
因為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本身文筆就十分流暢,也非常善用比喻來說明艱澀的財經觀念,值得成為主動關注的作家,我相信大家都能從他的文字當中受益良多。
延伸閱讀
Housel給兒子的信─並非所有的成功都歸功於努力,也並非所有的貧困都歸因於懶惰)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投資事業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