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致勝守則第三條
最小化投資成本(Minimize cost)
市場不可預測(unpredictable),但投資成本卻隨時都在。
我們不能控制市場,但可以控制成本。
投資的成本越低,未來可能得到的報酬就越多。
研究顯示:
相較於高成本的投資,低成本投資容易取得較好的報酬。
lower-cost investments have tended to outperform higher-cost alternatives
Vanguard闡述幾個選擇低成本投資的理由:
- 長期下來,成本越高的投資,越容易拖累資產成長。
- 造成市場報酬與投資人實際報酬差距的原因就是投資成本,保持低成本可以縮減這個差距。
- 低成本的共同基金表現優於高成本的共同基金。
- 指數化投資對控制成本很有用。
成本為什麼很重要?(Why cost matters)
為了投資所付出的費用,包括匯款費用、交易手續費、內扣費用等等,每多付出一塊錢,就是少投資一塊錢,而且這些錢還不能參與複利。
另一個原因,就是成本是可以控制的,例如選擇複委託或是海外券商,是成本考量。
用指數型基金或是ETF,也是成本考量。
甚至採取指數化投資,也是成本考量。
下圖是不同投資成本,投資30年、投資年化報酬6%的差距,內扣費用0%、0.25%、0.63%的比較。
投資成本的長期影響(The long-term impact of investment costs on portfolio balances)
為什麼實際報酬比較少?(Why average investor return after costs is less than market return?)
造成市場報酬與投資人實際報酬差距的原因就是投資成本。
兩個峰值代表市場的平均報酬,右邊為成本前報酬,左邊為實際扣除成本,兩者的差距顯是為投資成本。
有兩種方式可以縮減這差距,一是提升報酬率,二是縮減成本。
提升報酬率大家都想,但是否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Harbron等人2016年的研究也指出:
這件事知易行難(This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但縮減投資成本,卻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
低成本基金報酬較佳
依據晨星的2007年至2016年10年間的資料,前25%費用最便宜的基金表現都優於前25%最貴的基金。
而Daniel W. Wallick等人2015年的研究比較規模(size)、成立時間(age)、周轉率(turnover)以及費用率(expense ratio)對基金報酬的影響,他們發現:
費用率對於超越市場(future alpha)是一關鍵因素(a significant factor)。
指數投資有益於節省成本(Indexing can help minimize costs)
成本較低的基金通常是指數型基金,透過指數型基金,既可以達到分散投資的目的,又可以節省投資成本。
Vanguard也依據晨星的資料,透過規模權重(Asset-weighted)的方式計算各類基金的平均費用率,因此規模較大的基金對於此結果影響較大。
比較的類別為主動式管理基金(Actively managed funds)、指數型基金(Index finds)、以及被動追蹤指數的ETF,Vanguard特意排除具有主動投資策略的ETF。
值得注意的是,ETFs不一定是投資成本最低的投資方式,而主動式管理基金(Actively managed funds)費用卻一定是最高的。
在各類市場中,指數型基金(Index finds)平均的成本都比ETF還低。
藉由較低的成本,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隨著投資時間越來越長,勝過高成本主動式管理基金的機會就越來越大。
同樣的道理,在主動式管理基金的比較中,低成本同樣具有優勢。
另外,還有一種無形的成本,時間成本,這個則是無法量化、無法統計的成本。
時間,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也是我們最大的風險。
小結
我們無法掌控市場的變化,但我們卻可以藉由改變自己的觀念,知道所能掌握的是什麼,這個觀念是:
報酬難以掌握,但成本可以。
在投資界,你付出的成本越多,你的獲利就越少。
如果你是長期投資人,持有的時間越長,成本就要越低越好。
同樣的道理,成本越低,成本後獲利就越高,加上複利的效應後,年度複合報酬也越高。
低成本、搭配指數化投資、長期持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贏過那些高成本的投資方法。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