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

錢是什麼?錢有什麼用?

錢是最壞的主人,最好的僕人。

如果你把錢當作惟一的KPI,不顧一切拼命刷,結果就是它當家作主,你變成它的奴僕。

反過來,如果你把錢當作工具,那它就是最好用的工具。

錢是什麼?

狹義的錢,就是社會接受用來作最後結算的那個東西。

比如買東西、接受了服務,最後付錢,大家兩清,這事才真正結束。

如果給的是支票、信用卡,那這事還沒結束,支票和信用卡只是你會付錢的保證,最後對方要拿到錢才算數。

支票、信用卡、信貸、債券、金融證券化產品,等等等等,都是錢的衍生品,它是人們交易時願意暫時接受的支付方式,但不是最終結算。鏈條可以很短,現金全款買房,房款兩清,結束。

鏈條也可以很長,用貸款買房,你是用未來20年還貸款的長期承諾買房,鏈條變長。

銀行又把許許多多房貸打包,這個包有底層資產,就是房子,可測算未來現金流,就是定期還本付息。那這個包就可以就拿出來單賣,房貸就完成了證券化,變成了可流通的債券。再貼上AAA信用評級,拿它作抵押再去貸款,在金融體系流動起來,簡直跟錢差不多。

與鏈條對應的是一層層的還款承諾,買房者的還款承諾,銀行對房貸債券的還款承諾,金融機構拿它作抵押去貸款的還款承諾,這裡講的是買房生發出來的承諾,其他也相似。全社會的經濟活動就是所有這些還款承諾層層疊加在一起而來的。還款承諾就是廣義的錢,也叫作信用(credit)。

信用跟信心是一回事。信用是從借錢的人角度說的,信心是從把錢借出去的人角度說的。一個社會的信用擴張還是收縮,取決於雙方的信心,也就是信用。錢借出去能不能收回來?政治形勢、經濟走向、行業前景、企業管理、個人誠信,這些都影響判斷。

以美國為例,社會總信用的數量是錢數的15倍左右。錢的擴張取決於政府,也就是央行印錢的節奏。信用的擴張,也就是廣義錢的擴張,它取決於整個社會中賣方接受買方,將來還錢承諾的意願。樂觀的時候,意願強,信用擴張;悲觀的時候,意願弱,信用收縮。經濟增長必然伴隨著信用擴張,信用收縮意味著經濟收縮。

信用是信心,政府印的錢其實也要靠信心。當人們對錢本身的信用產生懷疑,就是對政府掌控錢的能力產生懷疑,後果更加嚴重。

全球早已進入法幣時代,法幣(fiat money)的意思就是政府壟斷了錢,印張紙說它是多少錢它就是多少。可想而知,政府對挑戰法幣的會有多麼敵視。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國會聽證時說過,黃金不是錢了。議員們非常惱火,黃金幾千年來都是錢,怎麼你們說不是錢就不是了呢?議員惱火歸惱火,政府清楚得很,它必須壟斷發鈔權。

正因如此,人們必須對錢的信用保持警惕。政府是各種社會利益的聚合體,人性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有困難就印錢,難言之隱,一印了之。

法幣時代,不論哪個國家,不論財政貨幣政策說起來是擴張還是審慎,貨幣貶值是常態

就以表現算最不錯的美國為例,今天美元的購買力跟幾十年前,美元從黃金脫鈎時相比,已貶去了95%,1美元只剩下5美分。

錢的 5 個功用

講清楚錢的概念,我現在講從狹義到廣義,各種錢各有什麼用處。

第一,比特幣和黃金。

剛才說了,美聯儲不承認黃金是錢,但是人民公認。沒有一個政府承認比特幣是錢,人民則還遠遠沒有拿定主意,只有很小一撮人這麼想。比較穩妥地說吧,這兩樣是法幣的潛在競爭者。

黃金的價值不在於對抗通貨膨脹,黃金幾十年來的價格變動並不能支持這個想法。黃金的價值在於不管各國政府怎麼說,全人類對黃金有根深蒂固的信念,畢竟一百年的洗腦還是很難對抗一萬年的共同經歷。當人們對法幣喪失信心,就一定會想起黃金。

黃金也不是用來對抗經濟週期的。當人們對所有法幣都喪失信心時,經濟多半已沈苛難起,政治上也多災多難。黃金的價值是人們為未來準備的災難預案。美聯儲再硬著頭皮說黃金不是錢了,它不也得儲備黃金?

透過黃金的稜鏡看比特幣,就明白比特幣的未來大概會落在哪個區間了。

它的降生就是為了挑戰政府壟斷的發鈔權,必然遭受全世界政府的聯合圍剿,但它也很幸運,等到政府醒過神來的時候,它已經一路狂奔越過了生死臨界點。它已經有足夠大的生存空間,再不會死了。它的下限是不會死,上限是不會替代法幣

它不像黃金一樣有人類上萬年的記憶護體,最終它只會對一小撮人來說成為類似黃金的東西,是這一小撮人為未來準備的災難預案。只不過,在它準備的災難圖景里,世界上至少還有互聯網和電;黃金這兩樣都不需要。

第二,外匯。

這有兩層。

第一層是現代人的資產組合里本來就有一部分應該是國際資產。經濟早已全球化,而絕大多數人,生於斯長於斯,工作於斯,收入來自於斯,過度集中於本地。 本來就應該適度投資於國際資產,作多元化組合,享受現代金融理論提供的免費午餐在相同收益率下減小風險。不這樣做,等於把免費午餐留在桌子上,中國人把太多的免費午餐留在桌子上了。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是法幣對應著對政府的信心,不同法幣之間的升降折射對各國政府信心的升降。要是在適度多元化基礎上繼續超配外國貨幣定價的資產,本質上是對其他政府投信任票,沒有哪個本國政府是開心的。

第三,現金。

現金是常態下的終極支付手段。如果社會信用擴張,人們創造並接受越來越多的信用作支付手段,就會逃離現金,因為現金沒有回報這一點特別招人恨。反過來,如果社會信用收縮,層層抽緊,從衍生品逐步收縮到貸款,貸款又進一步抽走,都不再接受信用作支付手段,那現金就身價倍增。

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把現金視作對任意資產的無期限的免費期權。近一二十年來他做了很多這種生意:信用擴張時他攢現金,信用收縮時他把現金放出去,你既可以說他是低買高賣資產,更可以說他是低買高賣現金。

其實,免費期權只是名義上的,現金有其成本,機會成本是其一,更永恆的是通脹成本。現金的購買力恆時在縮水。如果正常狀態終結,超級通脹到來,現金會給持有人帶來毀滅性衝擊,那時社會重新洗牌,貨幣推倒重來。

第四,股票和債券。

持有股票本質上是持有看多期權,收益上不封頂,虧損最大就是買入時的出價;相反,持有債券接近於賣出看多期權,獲得固定利息,對應承受本金損失風險。

許多人認為股票比債券風險大,這看法在理論上是合理的,在實踐中你可真不能依賴它。近年來無論多複雜的固定收益產品都能直接賣給普通人,就因為頂了個固定收益產品的名頭,假裝風險能小一點,其實是幻覺。今天各種所謂固定收益產品,越來越衍生,越來越複雜,普通人越來越看不懂

還有一點,股票交易價格是連續的,價格變動反映了投資者對風險收益的實時判斷。債券不是這樣,絕大多數時候風和日麗,一有事就電閃雷鳴,只有極端狀態,沒有中間狀態。

第五,房子。

房價在長期中能對抗通脹,這是房價的基本面,但房價經常不是由基本面決定的。

王爍在耶魯上金融危機課時,聽麥催客(Andrew Metrick)教授說, 十次金融危機有九次是房地產惹的禍。為什麼呢?因為人們對房地產的信念接近黃金。

《飄》裡面,北方軍打到南方,郝斯嘉父親臨死之前就給她留了一句話:保住土地,土地是一切。土地這種不動產,是創造信用、擴張信用、衍生信用的最好載體,信用擴張過頭了崩掉就是金融危機。

麥催客說的還是成熟經濟體。在那些信用體系還未建立,法治社會還需要完善的經濟體里,信用擴張可不是更得指望房地產嗎?房子創造信用,信用推動房價,這條信用與房地產雙螺旋推動下的擴張週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全人類都沒看到解套的辦法。

本講小結

總結一下, 這一講講了五種最基本的資產各自對應著什麼層次的風險管理。

理解這五種資產的用處,運用這些工具,做到跟你想管理的風險不錯配,你就已經贏了絕大多數人。

今天的內容靈感來源於一門課《全球金融危機(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這門課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明星課程,由安德魯·麥催客(Andrew Metrick)教授講授,邀請了金融危機主要處置者之一、時任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主講。

我在耶魯「世界學人」項目期間完整上過,收益很大,現在他們把這門課放上了Coursera,鏈接放在下方,推薦你也去學習。

課程網站: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你好,我是蔡至誠PG,目前在金融業從事投資顧問工作,著有《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一書,也曾擔任政府機構、多家企業和大學的講師。

定期定額投資美股ETF增加被動收入,我們公司推出的機器人理財平台能讓你一站式做好規劃,幫你追蹤財務目標達成率,幫你挑選低成本的ETF投資組合,投資之後24小時追蹤與自動再平衡

陪您一起安心達成財務目標,點擊下方連結加入官方LINE@預約諮詢,讓今天的投資更輕鬆,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來源
30天認知訓練營·201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