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資產管理業對於指數化的反彈如此劇烈?
因為「本來可以到手的嘴邊肉被夾走了。」
目前,指數型基金和ETF大概持有的5兆美元,主動式管理基金的費用比率為0.8%。
如果被動式基金不存在,傳統基金經理將會每年額外收到400億美元的費用。
似乎,被動管理的指數化商品搶走了許多經理人的生意,我們可以看到兩者之間存在著利益衝突,對方的利益不利於已,這也不難怪出現許多反彈ETF興起的言論了。
以下針對支持和反對指數型基金的論據以及晨星(Morning)研究員John Rekenthaler看法進行整理:
指控一:由於指數型基金投資於整個市場,基金經理不會關心個別公司是否成功
看法:
指控不成立,指數化投資是好的,指數化投資關心整體市場,但無法專注每家公司。
很抱歉,每個人的愛有限,不過當整體市場欣欣向榮,指數型基金經理人以及投資者最快樂。
市場上漲,持有的人誰不快樂?大多數投資大型公司股票的基金經理的情況亦差不多,所以這一個指控並不有力,相當薄弱。
John Rekenthaler認為教授們的觀點似乎適用於所有形式的專業管理投資,而非僅僅指數投資。
指數型基金經理只關心整個行業而不是個別公司,是事實。
指控二:指數型基金經理不希望企業互相競爭
指數基金經理不希望其持有的公司有明顯競爭,讓輸贏出現在公司之間,並讓消費者從競爭中受益。
他們會希望業界成員悄悄合謀,使整體行業的利潤率可以高於在競爭環境下的利潤水平。
看法:
作為一間公司的股東,投資人當然希望公司的利潤愈高愈好,以帶動股價上漲。
有競爭才有突破,進而讓整體產業更進步。
如果這可以通過與整個行業的公司聯合壟斷定價就達到,這也可,John Rekenthaler不評斷CEO如何做他們的工作,但指數投資人只在乎結果——這和所有理性的主動投資投資人一樣。
競爭?競爭有好有壞,只要公司以及企業成長就好。
指控三:指數基金經理不會影響高級管理層的薪酬制度
傳統基金經理希望其持有的公司能打敗其他公司以在行業取得領導地位,因此它們傾向支持公司招聘非常有欲望和積極的管理人員,而且會以不同的方法確保CEO的貢獻與其高收入相稱。
相比之下,指數型基金公司則不介意錄用容易滿足的人當CEO。
Miguel Anton、Florian Ederer、Mireia Gine和Martin Schmalz的報告指出,貝萊德、領航和富達在就行政人員薪酬計劃進行代理投票時,「至少96%的時間」投下贊成票。
John Rekenthaler的想法:
現在,其他股東約佔整體股市的75%,而他們對此議題的贊成率是88%。
如果市場上有四份之三的股東在代理投票時接近90%時間都投贊成,究竟其餘四份之一在96%時間贊成又有多大影響?來自一小群投資者的少許差距是否足以改變CEO薪酬制度?
教授們指出,有間接證據顯示,被動資金擁有公司的比率與高級管理層薪酬水平掛鉤。
這可能是正確的,但任何其他因素都可能影響這關係。
指控四:公司可能「盈利過高」
《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寫到:
「高盈利可以是一種病徵,它可能代表企業擅長於創造財富(例如是透過壟斷行業)多於創造價值。
如果公司捕獲的利潤高於它們可以花費的水平,可能會導致需求短缺。」
這將令消費者買貴貨,使收入不平等和低效地分配。
John Rekenthaler的想法:
一直以來,華爾街都認為美國企業管理層的一大錯誤,是試圖以提高收入和員工數量來建立生意王國,而非利潤為考量。
近年很多學術研究人員和商業新聞也一同傳播這種論調,大力強調對股東最好的就是最適合的。
根據這種說法,指數型基金應該是英雄而不是反派。
如果指數型基金的表現一如教授們的描述,就意味指數能夠達成主動式基金幾十年來無法達成的事:讓CEO們盡量替股東獲取價值。
蓬勃的利潤和蓬勃的指數
在John Rekenthaler的看法,全球經濟趨勢遠遠比企業高層決策的集體失敗或成功更重要,而認為後者比較重要的,可能是因為覺得理解個別問題比看清整體事實更容易。
目前在美國最熱門的兩個投資故事就是公司非常高的利潤水平以及非常火熱的指數投資。
人們很自然會以為兩者之間有聯繫,但目前為止,沒有太多證據指出兩者的直接關係。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