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柏格(John C. Bogle )在Bogle on Mutual Funds一書中談到指數化投資三個不被重視的理由:
- 違反常理
- 商業利潤不佳
- 希望永遠存在
違反「常理」
指數化投資違反我們的常識,一個沒有專業經理人選股的基金表現居然比較好?
共同基金投資人很少願意耐心地觀看數據、願意深入研究費用的影響,不願意相信大盤是難以打敗的。
因為對許多共同基金投資人來說,可以研究投資的時間很少,當然不可能去選股了,只好挑幾個看似不錯的基金,依據基金評等、歷史績效就定期定額扣款
部分主動投資人會認為:我已經下了那麼多功夫,努力研究這麼久,每天花三個小時再研究市場指標、看公司財報、訂閱第一手消息、參加社團,你說我居然無法打敗大盤?!
部分認為:我努力進修,積極向上,連一個平庸的指數都無法戰勝?別說笑了。
別忘了,市場就是由專業經理人、投信機構、散戶等所有人組成。
商業利潤不佳
與可以收取高額管理費、經理人費用的共同基金相比,指數化投資人追求最低成本投資,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必須得「薄利多銷」。
簡單的比喻,如果推出一款總開銷費用3%的共同基金,每收取100萬元的資產,就可以從中每年收取3萬元的費用。
但如果推出一款指數化基金,每年費用0.1%,每收取100萬元的資產,公司只能從中每年收取1千元的費用。
必須得多賣30倍才能達到相同的收入,只要一個人定期定額扣款總開銷費用3%的共同基金,勝過30個購買低成本指數基金的人。
而且在行銷指數化基金時存在著很多困難,對於許多基金投資人,買基金就是要取得最好的報酬,如果你告訴他們,指數化基金目的就是要追蹤大盤指數,取得大盤的報酬,你的報酬會跟大家一樣,一般人會怎麼想?
第一個人可能會想:蝦?這什麼東西,好少人買,臺灣的銀行還不推銷,感覺有點危險。
看看台灣市場就知道,單純追蹤大盤指數的基金、ETF的選擇少的可憐,因為市場小,再賣這種薄利的東西,利潤更不佳。
況且,當業績標準是依據手續費來比較時,怎麼會建議你減少買賣、長期持有,要減低投資成本?
當然不可能,因為投資人的成本,就是他們的獲利。
希望永遠存在
打敗大盤、簡單快速致富的案例都曾出現過,未來也還有。
因為真的有人成功地在很長一段時間打敗大盤,成功致富,達到目標。
不斷以這些人為標竿,前仆後繼的學習、上課、諮詢、付學費,期盼從這些人的身上學習到真傳,然後快速地完成目標。
甚至有些採取的投資策略反覆無常,找理由、找藉口、找抬轎,所謂的「財富自由」來自於學生的「學費」。
案例一直有,而且廣為人知。
對於追求這些目標的人,希望一直存在。
只有少數人願意緩慢地跟隨大盤,願意拿到大盤平均報酬。
接受自己的平庸,放棄超越大盤,實在是太令人難以接受。
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
許多人沒看到、沒算過低成本搭配指數化投資的威力,對於達成自己的財務目標是多麼有力、多麼踏實。
當一些人聽到指數化投資就是買進持有追蹤大盤的商品,幾乎什麼都沒做就拿到這些報酬,他們會嗤之以鼻、看不上眼,如果沒有深入研究,會不知道已經有數據顯示低成本、搭配指數工具對於長期報酬的影響有多大。
雖然歷史數據對於未來毫無幫助,但至少是個相對務實的方法。
他們不知道,大盤報酬就是由他們所組成,她、他、還有其他的人,所有投資人組合成這個市場,透過一些計算權重的方式,最後由一個大盤指數顯示而成。
不採取指數化投資人的幫助組成了指數,幫助了指數化投資人。
如果指數化投資無法獲取報酬的話,那麼整體投資人也無法獲得報酬,因為指數化投資追蹤大盤,而整體投資人組合成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