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不同的週期
這邊講幾種週期,跟資產價格和經濟形勢有關,方便你加深認識。
第一類週期涉及的資產,比如說鬱金香、君子蘭、普洱茶,本身無利息無收益,也沒多大用處,其價格上漲的惟一理由是人們預期它還會繼續上漲。上漲的結果與對上漲的預期互相推動。
這種正反饋持續時間有限,因為大多數參與者心裡明白,參與進來只為追逐泡沫膨脹的過程,僥倖於能在破裂之前出逃。這種週期不少見,但它們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狂歡。
第二類週期涉及的公司,股價上漲與盈利上升形成了閉環。
這其實就是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reflexitivity),每一步股價上漲都有企業盈利改善的支撐,而每一步股價上漲又反過來進一步幫助改善企業盈利。
比如說某些消費品公司有龐大銷售渠道,銷售渠道商購貨囤貨,同時購入企業股票,購貨創造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和賬面利潤,再通過數十倍市盈率放大成股價上漲,銷售渠道商先前買的股票獲得巨額收益,再拿出來購貨,就這樣循環往復。
只要市值繼續膨脹,企業和渠道皆大歡喜。如果所選標的得力,故事動聽,這個遊戲可以持續很久,甚至變成許多人的堅定信念。
第三類週期涉及經濟,它這樣轉動:
第一步,經濟走出低谷,企業和家庭的預期改善,企業增加投資,家庭增加消費,銀行增加放貸。
第二步,槓桿加大,信用擴張,推動經濟進一步向上。
第三步,信用擴張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循環自我強化。
如果在好日子里過度陶醉,以為進入新經濟,忘了其實是信用擴張過度,那最後總會有第四步,明斯基時刻就是結賬時刻終將到來,繁榮結束,減槓桿開始。洗牌完畢,再重新開始新一輪週期。經濟週期無人躲得過。
長期和短期的不同打法
無往不在各種週期的籠罩之下,該怎麼辦?答案分長期和短期。
長期的意思是不論說的是哪種週期,你這輩子都會面臨許多輪。
比如說,金融週期頻率變密了,看樣子是每十年有一輪,一個人的職業生涯40年,接下來還能經歷好幾輪呢。
你既不用太著急,覺得一生只有一次發財機會;如果你抓住了發財機會也別太得意,以為贏了一次等於贏了一輩子。
放長到整個職業生涯,最重要的是從很多輪週期中活下來,活下來就是贏。
你要考慮的不是一時得失,而是要有個長期靠譜方案。
靠譜的意思就是不用多複雜,看一眼就知道靠譜。
短期的意思是說,在任何一輪週期中,你怎麼去識別和捕捉拐點。
這裡我有兩個相反的推薦:
第一個給絕大多數人,你別去捕捉拐點。
拐點是不可知的,至少是不可穩定地預知的,這話對絕大多數人都成立。不過你並不是無可作為,總有一些尺子會告訴你現在是偏高還是偏低。
比如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衡量美股高低的指標是當下的市盈率與美股過去10年平均市盈率的比較。
席勒依據這個簡單法則告訴大家美股偏高的程度,這一輪他發出預警已經好幾年了。
跟以前一樣,人們總是剛開始特別重視,然後美股接著漲好幾年,大家轉而嘲笑席勒。往往是大家開始嘲笑席勒的時候,席勒就對了。現在可能就是這個時候。
你不必非得用席勒的尺子,但凡是個簡單靠譜符合常識的尺子都可以,用它來度量你關心的那個週期,還在偏低區域就進取一些,已經在偏高區域就保守一些。錯不到哪裡去。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做到這裡,就已經戰勝了絕大多數人。但是,如果你不滿足於此,還想再進一步,聽聽我的第二個推薦,一個用來捕捉拐點的理論。
這個理論叫作LPPL(Log-Periodic Power Law,對數週期性冪律)模型,其創立者、蘇黎世理工學院教授索爾內特(Didier Sornette)認為,它可以精確地預測泡沫破裂的位置和時間。
索爾內特本業是地球物理學家,專攻地震預測,最終轉向金融,常識是說地震是不能精確預測的,這就跟金融世界里泡沫是不能精確預測的一樣,它們背後的邏輯是相似的。索爾內特不信這個邪,他發現股市泡沫破裂跟地殼斷裂有一個關鍵的相似之處:在地震之前,地殼內部壓力超指數增長;同樣的,在泡沫破裂之前,股價超指數上漲。
所謂超指數上漲,就是其增長速度比指數級增長還高。它表現在股價走勢上是人們常說的股價加速趕頂,加速度越來越快,俗稱最後的瘋狂。索爾內特教授給了它精確的數學表達,通過捕捉股價超指數上漲的痕跡,識別拐點。
捕捉拐點是投資業的終極秘密,對任何一個宣稱找到它的人, 你都應該保有懷疑:在信息透明理性完整的金融世界里,不可能穩定地捕捉到拐點。
金融市場是個動態系統,你這次捕捉到了,下次大家都學你的辦法去捕捉拐點,那麼拐點就會提前到來,預測就被證偽。
這是個悖論:越多人服膺理論,它就越不成立。但在現實世界里,人們通過學習調整行為需要很長時間,假如索爾內特理論是成立的,那麼在它被廣泛接受從而變得不再成立之前,還會有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