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推薦書單所有文章

《投資終極戰Winning the Loser’s Game》閱讀筆記:擊敗市場的可能性

關於作者─Charles D. Ellis

Charles D. Ellis曾執掌耶魯大學投資委員會多年,並在哈佛商學院及耶魯管理學院教授投資理財課程,他專為全球的公司行號、富裕家庭以及政府部門提供投資建言。

出版過多本書籍、發表過百篇文章,是資產管理業界公認最具前瞻性的十二位投資理財專業人士之一。

《Winning the Loser’s Game》(中譯為投資終極戰、擺脫永遠的輸家)第三章談的是擊敗市場(Beating the market),主動投資能擊敗市場的方式就是發現並利用其他主動投資人所犯下的錯誤。細分來講,主動投資人可以利用下面四種策略,分別是:

  1. 擇時進出,挑對時間進行低買高賣(Market timing);
  2. 從一群股票中挑出特定股票(electing specific stocks or groups of stocks);
  3. 適時調整投資組合或是投資策略(Making timely changes in portfolio structure or strategy);
  4. 開發並執行更好的投資策略(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 superior, long-term investment concept or philosophy);

雖然擊敗市場理論上可行,實際上的確有人辦得到,但卻「很少」有人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達成,特別還必須支付投資成本的情況下。

探究原因,Charles D. Ellis發現並不是這些主動投資人不夠優秀,相反的是還有其他更優秀、速度更快、更強的、工時更常的專家在場上。

更奇怪的是為什麼在投資領域,大多數的專家並沒有大幅勝過業餘投資者?這種現象在運動、法律、影視、醫學領域卻相對少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Terrance Odean發表的研究(Why Do Investors Trade Too Much)中,十萬名股票散戶投資人中,投資人買入的股票報酬低於市場平均2.7%。
而他們賣出的股票之後,這些股票報酬高於市場平均0.5%。

Charles D. Ellis總結所有主動投資的成功都仰賴於他人的失誤,這些錯誤也確實會發生,但當想採取主動投資前,我們該務實地思考能夠如何持續發現並利用這些別人的失誤?

擇時進出的可行性

擇時進出的典型樣態是在市場上漲時持有股票,並在下跌前先賣出,避免受到損失。

思考可行性的話,仔細想想當投資人預期股票在未來會上漲時,他想買的股票是誰賣給他的?既然這檔股票未來很可能上漲,那麼買方或是賣方必定有一方預測錯誤。

也許另一方會犯錯,但投資人得要非常有信心確保他「每次」買進或是賣出都能比對方更正確。如果是散戶的話,有這麼強的信心嗎?

除此之外,每一次買賣都有投資成本,每一次獲利實現都必須要繳稅,一來一往讓成本逐漸升高。

從數據來看擇時進出對於報酬的傷害程度,從1980年4月30到2016年間,長期持有的報酬率為11.4%,如果錯過表現最好的十天,報酬率會只剩9.2%(下降19%);錯過最好的20天,報酬率只剩7.7%(再下降17%);錯過最好的30天,報酬率只剩6.4%。

拿掉表現最好的年度也出現類似的結果,少數交易日貢獻了絕大多數的投資報酬。

S&P 500指數在這20個年頭中,幾乎所有的報酬是35個表現最好的交易日所貢獻,20年之中要挑這35天,相當於要在五千多個交易日之中挑出這35天,只有不到1%的機會。

擇時進出很大部分是讓自己錯過這些報酬,而不是讓自己避開下跌的風險,如果我們錯過這絕少卻絕美的交易日,我們便錯過了幾乎所有的甜美報酬。

很多時候投資人只是自己嚇自己,害怕承擔風險而賣出持股,錯過了那些最好的日子。

我們應該謹記:閃電打下來時,我們必須在場,這也是為什麼Charles D. Ellis很不推薦投資人採取「擇時進出」投資策略的原因。

You have to be there when lightning strikes.

選股的可行性

The problem is not that investment research is not done well. The problem is that research is done so very well by so many.

第二種方式因為機構投資人越來越多且專業,他們本身就是「市場」,要擊敗市場相當於要擊敗自己,當機構投資人進行交易的同時也是讓市場恢復效率的時候。

適時調整持股

第三種方式為研究整體宏觀經濟的方式,研究產業發展、利率走勢,評估特定股票的價值,例如選擇具有成長潛力的類股。

對於這種方法,Charles D. Ellis認為理論上可行,但對於實際上能長久成功保持懷疑。

In theory, of course, this can be done, but will it be done?

Sure, it will be done occasionally, but by which managers? And how often?

投資者常犯的錯誤除了低估對手以外,還有就是太過努力。努力何其無辜?那有些人學投資努力過頭以至於高估了投資可能產生的收益,希望透過投資達成理財目標。

每隔一段時間,總會看到有人希望透過投資理財迅速達成財務自由,權證、槓桿、更多的槓桿,除非他本身有很高的收入以及維持正常的生活水平、量入為出,否則都是不務實的目標,都只是讓自己暴露在更多的危險當中,這種行為背後的成因,是讓短期的焦慮阻礙了長遠思維的思考。

既然市場那麼有效率,為什麼價格還是一直波動起伏?Charles D. Ellis說這是因為未來的價格都是投資者依據目前的情況對未來預測,而這種情況是時時在改變。

本章後段,Charles D. Ellis請讀者想像回家之後打開電腦研究選股、投資兩小時的情境,讓讀者試想還有多少人在做著同樣的事情?當有五萬人做著同樣的事情,又該如何脫穎而出呢?

不是我們不夠好,而是有太多更厲害、更專業的人在做著同樣的事。

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是─指數化。

原因有四:

  1. 隨著(電腦運算)科技發展,股市在過去五十年來變得不一樣了。
  2. 指數化勝過主動投資。
  3. 指數型基金成本更低。
  4. 指數化讓投資人能更花時間、注意力專注在更重要的長期投資決策上。

接著,當你開始思考是否真的要指數化之後,你只要思考下面四個問題:

  1. 決定長期的資產配置,多少在股市、多少在房地產、多少在債市、多少的現金。
  2. 怎麼決定比例呢?可以參考你的投資目標、這些錢要做什麼用,還有你有多確定你會繼續堅持用指數化?
  3. 多元化資產配置,因為我們不知道壞事什麼時候會發生。
  4. 保持耐心與專注,照著計劃走。

讀到這裡,國外對於財務規劃上的經典書籍大多有個特色,提醒讀者要專注在重要的決策上,避免無謂的心理資源浪費,保持務實、保守的投資預期,加強儲蓄、維持一貫的消費習慣。

這些都是非常不華麗、不吸引人的文字,但卻是金玉良言,回過頭來看自己的狀況,任何對於財務獨立有幫助的進展都是很緩慢的,果實常常是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就收成。

指數化,很多時候都是走在一條很平凡的路上,沒有什麼驚喜,有的只是把握務實的基本數學運算,量入為出的過程而已。

延伸閱讀

Winning the Loser’s Game(擺脫永遠的輸家:投資散戶的終極戰略)

散戶投資怎麼避免成為輸家?

理財的初衷,是能了解自己的需求

One Commen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