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

全球貿易戰再起?關稅衝擊與我們的應對之道

近年來,全球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向人民報告》中提到,這個世界正以對小型開放經濟體(如新加坡、台灣)不利的方式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時代似乎已畫下句點,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武斷、保護主義、更危險的世界。美國拋棄自由貿易規則,轉向單邊保護主義,這不僅威脅全球經濟,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未來的財務與投資策略。

當前局勢:關稅戰與全球化崩解

美國川普近期推行的關稅政策,目的在將製造業與就業帶回國內。然而,這是否能如願尚待觀察。即便成功,供應鏈重組也需要數年時間。例如,NIKE若將越南的鞋類生產線轉回美國,至少需要一到兩年。在此期間,全球經濟可能面臨萎縮,企業與消費者將承擔更高的成本與限制。市場數據顯示,在關稅戰中無人能全身而退,甚至美國本身可能損失最重。不過關稅戰另一個說法對於貿易大國來說,經濟總體福利可能不降反升(希望不失去貿易往來)。

歷史上,美國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曾引發全球貿易戰,加劇了1930年代的大蕭條,導致全球貿易量下降超過60%。這項法案被美國網站稱為國會歷史上最具災難性的法案之一。經濟學家警告,當一國對你徵收關稅時,報復只會讓情況惡化,但政治現實卻往往讓各國難以避免陷入惡性循環。如今,其他國家可能對美國採取報復性關稅,重演歷史悲劇的風險正在上升。

關稅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關稅對消費者的衝擊尤為顯著。以美國為例,消費占其經濟的70%。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將削弱消費者購買力,美元指數(DXY)近期走弱即為例證。此外,股市下跌帶來的財富效應也會抑制消費,特別是對依賴投資收益的退休人士。若企業因成本上升而陷入困境,就業市場可能萎縮,形成惡性循環。

對小型開放經濟體如新加坡來說,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WTO)體系的崩解意味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國際貿易是這些經濟體的命脈,關稅與保護主義將直接影響其經濟福祉。更令人擔憂的是,貿易戰可能引發地緣政治動盪,重塑美國在全球及亞洲的角色。

為什麼美國總有貿易逆差?

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可追溯至1960年代的「特里芬悖論」(Triffin Dilemma):作為國際貨幣的發行國,美國不可避免地會陷入貿易逆差。這一結構性問題讓美國的貿易政策始終充滿爭議,也為當前的保護主義提供了土壤。

這比過去的危機更糟嗎?

回顧歷史,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被稱為「大衰退」,當時被視為世界末日;2019-2021年的新冠疫情則是百年一遇的公共衛生危機。這些事件告訴我們,危機往往在好轉前會變得更糟。然而,市場最終總能復甦,並長期向上。過去的經驗提醒我們,危機雖然可怕,但並非不可克服。

與過去相比,當前的關稅戰可能更像是一場「慢性的經濟挑戰」,其影響需要數年才能完全顯現。但若各國陷入報復性關稅的惡性循環,後果可能堪比1930年代的大蕭條。

對個人財務與投資的啟示

面對這樣的世紀性事件,我們該如何應對?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1. 保持冷靜,堅持長期計畫
    歷史證明,市場長期回報可觀,即使面對危機也能反彈。查理·蒙格曾說,投資者應接受50%的下跌而不驚慌,這正是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根據您的風險承受能力,提前做好多元化的資產配置,並堅持計畫,避免因恐慌將紙面損失變為永久損失。
  2. 避免預測市場
    試圖預測市場波動往往風險更高。若您的投資視角仍為15-30年,短期波動不應改變長期目標。市場是財富創造的最佳機器,即使面對滯脹也能提供超越通脹的回報。
  3. 強化心理準備與國際合作
    對小型經濟體如新加坡來說,保持警覺與團結至關重要。個人層面,應提早為經濟震盪做好心理準備;國家層面,則需強化國際夥伴關係,以應對未來的地緣政治挑戰。

結語:不確定時代中的確定性

全球貿易戰的風險正在上升,但這並非我們首次面對危機。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到新冠疫情,歷史告訴我們,市場最終會找到出路。對個人而言,關鍵在於保持紀律、堅持計畫,並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做好準備。對國家而言,團結與國際合作是抵禦風暴的關鍵。

在不確定的時代,唯一確定的是:危機總會過去,而那些做好準備的人,將在復甦中脫穎而出。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法人金融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