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一場歷史思辨之旅-秦始皇》

這是一本什麼書?

這本書是一門通俗而入門的歷史書,因此我將避免繁瑣的史料考證,由《史記》中的秦始皇故事出發,向各位說明歷史學的有趣和迷人之處,以及和各位一起探討學習歷史究竟對我們的生命可能有什麼樣的用處。


關於本書的目的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歷史思維有「標準答案」這種想法,希望大家在讀過這本書後,都能打破思想的框框,解放各位的思辨能力。

在書中,我會藉由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案例,來向各位示範學習歷史可以如何思維。

但希望閱讀這本書的朋友一定要記得,不要把作者的答案當成是「標準答案」。

人文學的本質是思辨,思辨有「好」和「更好」的答案,但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關於作者|呂世浩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除了兩岸名校的雙博士之外,更在傳統私塾中學習四書五經長達十多年,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呂老師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通識課程,被臺大學生在PTT上譽為「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

在COURSERA開設的「秦始皇」課程,更是MOOC第一門中文文史課程,一開課便引起巨大迴響,選修人數超過四萬三千人,學生遍及全世界。

呂老師說:「我為什麼要開設這樣的課程?因為這些人物都活在巨變的時代,也都試著在為他們的時代找一條出路。我希望用歷史作為範例,讓各位來看看前一次巨變中,最傑出的歷史人物們是如何來面對時代的巨變,然後又是如何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時代!」

世浩的博客:blog.sina.com.cn/u/2377522840


歷史上三次時代巨變

  1. 第一次巨變是從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第一次巨變之後,血緣貴族脫穎而出,建立了一套姓氏制度。
  2. 第二次巨變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禮壞樂崩,象徵地緣的「氏」比象徵血緣的「姓」來得更重要,「氏」就取代了「姓」,以「氏」為「姓」,「姓」就逐漸式微。
  3. 第三次巨變是從鴉片戰爭至今。行之二千多年的「名、字」制度也遭受破壞,如今大都只有「名」,而無「字」了。

現代念歷史的方式出問題

現代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種時代的產物,是為了因應工業革命以後,填補各種專業人力的需求而設計出的教育。

換句話說,現代教育是一種專門用來培養工匠的教育。

背歷史是無用的。


古代人怎麼念歷史?

古人念歷史,是將史書的某事件看到一半後放下,開始假想自己是那事件中的帝王或臣子,針對該事件做周延的思考並決策。

接著再續看史書,看看那事件的主人翁後來所做的決策,與我是否相同?他們的成敗又如何?根據史書中該事件的成敗,個人再來檢討自己思考是否周延?自己決策是否如主人翁般的明智(或愚蠢)?


怎麼讀歷史才能有用呢?

當你讀一本歷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蓋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你會如何決定?作什麼樣的決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後,再把書打開,看看這個人物是怎麼做的,他最後作了什藝漾的决定?

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或是失敗?原因何在?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這種學習歷史的方法,重視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辨」。

歷史人物課,目的是為了分析人物、了解歷史。

因此當你們讀到任何一位歷史人物時,要反覆地在心中琢磨,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你是他,你的做法會有不同嗎?


為何從歷史培養思辨的能力?

歷史學的本質,就是研究「時」和「變」。

時間不斷流逝,世界剎剎更新,上一刻正確的事,未必能適用於下一刻;

別人用來正確的方法,卻未必適用於您。

所有的知識,都將隨時而變;

只有能夠運用知識的思辨和智慧,才是上天賦予人類最寶貴的資產。


佳句與金句

  1. 不是歷史沒有用,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2. 聰明如果不能提煉成智慧,半點用也沒有
  3. 歷史的本質就是「變」
  4. 巨雙的核心,其實就是文化和支撐這個文化的主體階層的改變。
  5. 一個文化之所以是活著的,不在於有人講,而在於有一群人具體地實踐它
  6. 天下的學問有兩種。一種是「盛世之學」,一種是「衰世之學」。

你好,我是蔡至誠PG,《阿爾發證券投顧》教育長,《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定期定額投資美股ETF增加被動收入,我們公司推出的機器人理財平台能讓你一站式做好規劃,幫你追蹤財務目標達成率,幫你挑選低成本的ETF投資組合,投資之後24小時追蹤與自動再平衡

陪您一起安心達成財務目標,點擊下方連結加入官方LINE@預約諮詢,讓今天的投資更輕鬆,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