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

戰術資產配置的量化研究法:《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在2006年發表的《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文章中,作者Meb Faber比較了一種簡單的戰術資產配置(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並以量化方法分析(Quantitative Approach)。

戰術資產配置的量化研究法是什麼?

這種戰術性資產配置是基於趨勢追蹤的投資框架,根據每個資產類別的價格是否低於或是高於10個月的簡單移動平均線(SMA)來決定是否持有或是賣出轉換成現金。

作者發現,在1973年-2012年間,基於移動平均線的戰術性資產配置(擇時Timing策略)相比傳統的買入持有(Buy and Hold)策略,有較高的風險調整後報酬,同時波動性與最大回撤也較低。


全球資產配置,並檢視資產報酬

作者使用了五種全球資產類別,分別是:

  • 美國股票(US Large Cap, S&P 500)
  • 已開發市場股票(Foreign Developed, MSCI EAFE)
  • 美國10年期政府債券(US 10-Year Government Bonds)
  • 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NAREIT Index)
  • 大宗商品(Commodities, Goldman Sachs Commodity Index,GSCI)。

圖三顯示這五種資產從1973-2012的報酬,並使用對數刻度,來比較不同資產的相對變化。

使用對數刻度可以幫助我們看出一些長期的趨勢和周期,而不會被短期的波動所干擾。(從1到10的距離和從10到100的距離是一樣的,因為它們都代表了10倍的增長)

這五種資產在這段時間都有正報酬,但也能看到某些時候會有下跌,例如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2000年的科技泡沫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

這些資產類別通常具有較高的波動性和風險,但也有較高的長期回報。

美國10年期政府債券則表現出一個相反的趨勢,從1970年代末期的高點開始下降,直到2012年接近於零。

這反映了美國利率從高位下降到低位的過程,對債券價格產生了負面影響。

債券通常被視為一種保守和穩定的資產類別,但也會受到利率變化和通脹壓力的影響。

房地產投資信託和商品則表現出一些不規則和非線性的變化,與其他因素如供需、政策、地理和氣候等有關。

這些資產類別通常具有較高的與經濟周期相關性,也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通脹保護。

各別資產的夏普比率落在0.2上下,作者有提到如果做成投資組合,夏普比率會提升到0.4。


如何戰術性資產配置管理下跌風險?

接著作者介紹簡單的交易決策模型,並認為設定的策略要符合三個條件:

  1. 簡單、純機械邏輯;
  2. 每個資產類別使用相同的模型和參數;
  3. 僅基於價格來做決定。

在這樣的基礎下,作者選擇移動平均線作為交易系統的參考,

決定後的交易策略如下:

買進規則:當月價格 > 10個月簡單移動平均線時買入

賣出規則:當月價格 < 10個月簡單移動平均線時賣出並轉換成現金。

類似策略也有出現在Jeremy Siegel的書《長線獲利之道》(Stocks for the Long Run 5/E: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Financial Market Returns & Long-Term Investment Strategies)。


以美股指數測試策略運行戰術性資產配置(擇時Timing策略)的結果

接著作者依照策略測試在美股的成效,並做了幾張圖表,包含比較表、總報酬增長圖、最大回撤、最差報酬、報酬分布。

圖7在測試期間,擇時策略(Timing)可以有較高的報酬、夏普值、正報酬機率與較低的波動、最大跌幅。

圖8是擇時策略從1901年到2012年的報酬,擇時策略大幅迴避了1930與2000年代的熊市。

圖8b是只看下跌的圖表,顯示投資人在1920與1930年代的熊市中幾乎毫髮無傷,例如1931年的-83.66%會變成-42.24%,有效控制跌幅。

圖9是策略總報酬的比較,這是其中我覺得值得關注,從中可以帶到一些投資觀念說明這種策略的優劣。

從1990年開始,買進持有的報酬率到2002年前都領先擇時策略,這種戰術性的擇時策略有10多年落後傳統策略。

2003年過後也持續些微落後傳統策略,擇時策略直到2008年後才大幅領先。

整體而言擇時策略(Timing)報酬變化夠穩定,不太會有大跌的情形。

到這邊我覺得戰術性資產配置(擇時策略Timing)在實務上很難執行那麼久,光是落後市場報酬兩三年,許多投資人就開始懷疑人生了。

多數投資人會放棄或是調整策略,難以撐到最後。

圖10是最差的年度報酬前10名,擇時策略(Timing)的最差年度除了1973年跌幅較多外,都能有效降低股市下跌的風險。

圖11是年度報酬的分佈,左邊的尾部風險更低。

擇時策略(Timing)比較少出現大漲與大跌,報酬範圍-10%到+20%的反而較多。

以美國市場進行每隔10年的檢視

如果只看整體時間的話,會偏頗的擇時策略(Timing)一定勝出,所以文章附錄B圖表以每隔10年的間隔檢視1900-2000年代總共11個時期的報酬、波動、夏普值、最大跌幅。

擇時策略(Timing)在6個時期(1900s、1910s、1920s、1930s、1970s、2000s)有較好的報酬。

在7個時期(1900s、1910s、1920s、1930s、1960s、1970s、2000s),有較高的夏普值。

雖然計時模型在絕對值的基礎上優於大約一半的十年,但它在所有十年中約三分之二的時間裡提高了風險調整回報率,並在除二十年之外的所有年份都改善了縮減。

觀察夏普值,買進持有的夏普比率差異很大,從-0.23到1.44不等。

在2000-2010年的十年,買進持有的年化報酬是-0.94%,被稱為美股「失落的十年」,這也是一般用來解釋不要只單純投資美股的時期,在同一時期擇時策略(Timing)有較好的表現。

在過去的十年裡,購買和持有的複合回報率為每年,而20世紀50年代的年回報率為19%。

基於規則的戰術資產配置可以避免受到人性的干擾,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犯同樣的錯誤,這些錯誤已經根植於他們的大腦中,而且他們會一遍又一遍地這樣做。」


以全球資產測試策略:全球戰術資產配置(Global 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GTAA)

透過全球資產來測試,稱為全球戰術資產配置(Global 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GTAA)。

GTAA由五個全球資產類別組成:美國股票、外國股票、債券、房地產和大宗商品。

傳統買進持有稱為Buy & Hold,縮寫B&H,採平均加權,配比都一樣是20%。

另一種是使用了戰術性資產配置的擇時策略(Timing model),不考慮資產關性,每種資產都單獨判斷是否買進或賣出(PG備註:這一點跟Black-Litterman Model不同)。

比如說Timing model選擇賣出股票,就將20%的股票換為現金。

圖12顯示持有各種資產類別的月份百分比。

Timing model在絕大多數時間裡保持60%-100%的投資,大約80%的時間,投資組合至少投資了60%。

平均而言,投資者有70%的投資。

圖13與圖13B,顯示這兩種策略的長期回報都十分可觀。

圖14是1973年以來年度報酬,最後是1973-2012的總比較,年化報酬10.48,波動度降低,夏普值提升,期間最大跌幅縮小只剩-9.54%。

擇時策略(Timing)從1973年以來,對下檔的保護非常可觀,投資者只有在2008年出現0.59%的跌幅,不到1%。

這邊為了作者檢視了是否有盲點,多用了3至12個月的移動平均線(SMA)來檢視擇時策略(Timing)。

不同期間的SMA有不同表現,除了3個月以外,6-12月的MA都優於買進持有的策略。


為什麼戰術資產配置會有效呢?

圖18顯示,當市場低於10個月移動均線時,報酬降低60%,但波動高於30%。

原物料是例外,波動沒有更高(還是很大,有20%),其原因是因為原物料的價格會受到供應鏈的影響,例如Covid-19期間供應鏈斷鏈就造成價格飆升,帶動後續的高通膨。

延伸的替代策略

從本文發布後,許多人對於戰術資產配置(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很感興趣,作者也提出了其他策略:

  • 新增更多資產類別
  • 替代現金管理策略
  • 更改比例的策略

加入更多的資產類別

在延伸閱讀中作者也研究用13種的資產(這樣也涵蓋絕大多數資產了),如果配置比例小於5%,對於報酬影響不大,且有些資產類別的資料不夠多。

下表示加入更多的資產類別,不管是買進持有或是擇時的戰術性配置,報酬、夏普值都更高。

Figure 18: Buy and Hold and GTAA Portfolios, 1973-2012
Figure 18: Buy and Hold and GTAA Portfolios, 1973-2012

用債券替代現金的策略

圖12提到平均而言,戰術投資組合持有30%的現金,這樣比例的現金會拖累組合報酬。

下面是把現金用其他低風險資產替代,例如透過10年期政府債券代替國庫券(T-Bills),承擔高一點的風險,換取高一些回報。

結果如預期波動上升,但報酬與標準差也提升。

接下來我覺得思路很經典,作者為了排除因為債券牛市帶來的較高報酬,刻意測試了1973-1981年的升息期間,結果類似。

更改比例的策略

沒有兩個投資者是相同的,一些投資者重視財富保護,低波動性高於一切,而另一些投資者則可以處理50%的虧損,試圖產生更高的收益。

作者還設計了保守、穩健、積極的戰術性投資組合。

積極型組合,比較特別,只有當資產高於長期移動平均線時,才會買入,否則投資組合的該部分將被轉移到現金中。

還有根據突破的強度排名來做購買(連結到他公司的投資白皮書)。

甚至是應用槓桿來產生超額回報,如果買入就買2倍,如果所有資產類別同時處於購買訊號,最大投資組合曝險將為200%。

Figure 20: Buy & Hold vs. Various GTAA Allocations, 1973-2012

心得

1、長期投資的紀律

資產配置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個性、財務背景與投資目標都不相同,動態資產配置是一種Rule-base的投資方法,基於某種規則來進行長期投資,在執行的時候,要像機器人理財一樣有紀律的投資,千萬不要隨波逐流,頻繁改動自己的資產配置,反而容易追高殺低。

用個比喻來總結,就像是棒球這種運動,每個人的打擊姿勢都不一樣,重點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姿勢,堅持地訓練下去。

2、留意維護難易度

戰術性資產配置仰賴事後的分析,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維護的時間與心力成本較高。

3、下檔保護的優異性

如果關注的是想減低波動或是下跌風險時,我覺得這種策略將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4、策略應用在未來的有效性

為了消除數據挖掘的擔憂,未來我可以參考文章分析的方式,將模型檢驗其他市場,以測試其有效性。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投資事業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