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來,伯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一直在宣言同一個投資理念。
這個理念有什麼新鮮的?雖然現在許多金融業人士都承認他是對的,但在以前可不是。
1973年,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教授墨基爾出版了他撰寫的投資指南《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的第一版。
墨基爾寫道:
從投資報酬來看,讓一隻蒙上雙眼的猴子對著股票清單擲飛鏢而選中的投資組合,與專家們精心選出的投資組合不相上下。
他認為
由於大多數投資者長期內都不能跑贏市場平均水準,因此他們最好還是買入那種持有某個基準指數所有成份股的低收費基金。
問題是,對於散戶投資者而言,當時這樣的基金並不存在。
要知道,我們現在唾手可得的指數型基金、ETF,在當時1970年左右可是完全不存在。
為什麼不存在?因為先鋒集團在1974年才成立。
而先鋒的第一支指數基金直到1975年12月30日才成立,柏格以複製、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為架構,創造出全球首支指數型基金「第一指數投資信託」(First Index Investment Trust),但基金開始營運只募得1,140萬美元。
當先鋒集團(Vanguard)推出第一支指數基金時, 富達投資集團(Fidelity Investments)時任行政總裁詹森(Ned Johnson)告訴《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我不敢相信會有很多投資者僅滿足於獲得市場平均收益率。
他的這一表態代表了當時大多數基金公司的心聲,但形勢慢慢地發生了變化,然後情況就一下子逆轉了。
在頭20年裡,這支指數型基金—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的Vanguard 500 Index 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增長至30億美元,這個增長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
截至2016年8月31日,推出40年整的Vanguard 500 Index基金已經擁有逾20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令其成為第三大互惠基金,僅次於先鋒集團旗下的另外兩隻指數基金。
從2007年年底到2015年(即金融危機爆發後的數年裡),美國國內股票指數型基金均紛紛出現資金淨流入,而主動型股票基金則疲於應付資金淨流出。
目前(2016年)指數型基金資產管理規模佔整個行業資產管理規模的34%左右。
雖然富達投資集團還相信基金經理能跑贏市場,但現在該公司正在宣傳旗下指數基金的廉價管理收費。
墨基爾在普林斯頓大學接受採訪時說:
這曾被認為是異端邪說或蠢透了的觀點,現在很多人意識到這是明智的。
現今低迷的投資業績,已經讓主動型股票基金經理的日子變得舉步維艱。
標準普爾全球(S&P Global)的最新資料顯示,在過去的10年裡,只有不到15%的主動型大盤股股票型基金跑贏市場基準指數。
指數基金可以穩定地實現市場回報率,僅需扣除佔資產管理規模0.10%或更少的年費,而主動型股票基金的平均費率高達1.3%。
來源:彭博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