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推薦書單

《真確》閱讀筆記:對現實有清楚合理的認識,抱持正向有益的世界觀

真確

今天要來分享的一本書是《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英文書名是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這本書其實是三個人的齊心協力之作,作者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是位臨床醫師、數據學家、全球公衛教授及世界級公共教育家,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顧問,共同創辦無國界醫生的瑞典分部,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議程網路的成員。

漢斯辭世前,他把人生的最後時光用在撰寫本書,過世後他的兒子奧拉(Ola Rosling)和媳婦安娜(Anna Rosling Rönnlund)接力完成這本書。

共同作者安娜與奧拉在後記寫到:

這本書的書寫工作,在漢斯生前的最後幾個月帶來痛苦,卻在他死後的最初幾個月莫名帶來慰藉。

完成這本書是讓他長伴我們的最好方式,是紀念他的最好方式。

父親會樂於替這本書大力宣傳,也能宣傳得很棒,但從確診後就知道這已不再可能,於是得由我們替他與自己完成這項任務。

父親有個夢想,那就是大家能有基於事實的世界觀。

這個夢想現在活在我們心中,但願也能活在你們心中。

慶幸的是這本書出版之後的確替世界帶來一些轉變,也被翻譯成24種語言。

作者漢斯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他的最後一役確實算是有了一個好結果,以下是漢斯、奧拉、安娜談撰寫《真確》的源起和心路歷程的影片。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

閱讀本書前,作者拋出13個「真確問題」來測驗讀者自以為對世界了解多少,但多數普羅大眾和菁英人士對世界抱持錯誤認識,得分還不如黑猩猩隨便選。

原因在於多數人在媒體上看見的世界只是過度誇大的世界觀

我們以為治安敗壞、天災人禍、貧富差距擴大,看起來情況每況愈下對吧?

但事實上,世上多數人都是處於中等所得的區間,或許不算我們眼中的中產階級,但也不是一貧如洗,他們的女兒會上學,孩子會接種疫苗,家中有兩個孩子,想趁放假出國走走,但可不是當難民走避他鄉。

作者想告訴我們,其實世界是越來越好的,即使進步緩慢,但也是有在進步,不要被太多的壞消息帶著走,應該更樂觀地看待世界。

一步又一步,一年再一年,世界正愈變愈好。

不是每年都在方方面面愈變愈好,但大致是一年好過一年。

雖然世界面臨不少重大難題,但是目前都有長足進展。這才是合乎事實的世界觀。

這本書可以幫我們幹嘛?

讀完這本書的數據以及圖表,我們可以了解原來世界沒有想像中的糟糕。

之所以會有誤解是因為人腦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產生各種根深柢固的直覺,為了節省消耗,我們傾向迅速跳到結論,沒有思考太多,這些直覺在以前有助我們的祖先憑寥寥幾人之力以狩獵與採集維生,規避猝然襲來的危險。

在這種情形在現代可能就會因為缺乏宏觀認知而產生錯誤的直覺,適當的運用數據就能扭轉這個偏誤,能夠以更客觀的方式看待世界。

不過,數據不是唯一解決方案,數據有其局限,許多最寶貴與重要的人類發展無法靠數據衡量,我們能靠疾病相關數據評估民眾受苦的程度,也能靠數據衡量物質生活條件的進步,然而經濟成長的終極目標是個體自由與文化,而這些價值很難以數字衡量。

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但單靠數據同樣無法了解世界。

產生直覺偏誤的原因

為什麼世人普遍對世界如此無知?我們有時都會搞錯,但為什麼多數人錯得這麼離譜?為什麼這麼多人答得比黑猩猩還糟?比隨機亂猜還糟!

問題不會只在於大眾缺乏知識,我們會答得如此荒腔走板,只可能是出於錯誤的「知識」。

問題的解決策略其實在於翻新認知,作者認為無論是他的全球公衛課程學生,還是所有多年來參與測驗的受測者,其實都具備知識,但他們具備的卻是過時的知識

大家對世界的認知來自老師,而老師的知識是建立於他們在學校讀書那時候,當停止接收新知時,很容易基於過時的觀念來看待事物。

十種常見偏誤

二分化偏誤:以為國家只有富國與窮國

二分化偏誤是認為「世界分成兩塊」的大誤解。

常見分法包括「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西方/其他」、「北邊/南邊」和「低所得/高所得」等等。

在談論「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時,許多人大概這時候在想的是「窮國」與「富國」,認為開發中的居民通常都比已開發國家的富有。

其實重點不是用詞用語上的分類,而是談論者對於世界的印象,還有背後的事實基礎。

區分「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沒有錯,但這是1965年的世界觀,現在全球85%的人口落在那個向來稱作「已開發世界」的範圍,剩下15%的人則大多處於兩個範圍之間,僅13個國家(占6%人口)仍位在「開發中」的範圍。

無論西方與非西方、已開發與開發中或富人與窮人之間,都不再存在一條鴻溝,我們不該再用這類斷然的二分法

窮國仍存在,但大多數人已經擺脫赤貧情形處在中間區域,因此「貧窮的開發中國家」不再是清楚明確的分類。

如今多數人(75%)身在中等所得國家,不窮,不富,而是處在中間的某處,開始能過還像樣的生活,這些人再加上高所得國家共占全球人口的91%,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很小,也遠比我們想像的更進步。

多數人已經整合進全球市場,生活正大幅改善,過得還算不錯,如果認為全球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那是搞錯了,是誤解也是幻想。

尋找多數是落在哪裡是二分化直覺偏誤的解法。

從下面兩張圖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與墨西哥人彼此之間不是涇渭分明,而是有所重疊,鴻溝並不存在。

新的分類方式拋開二分法,採用四個所得等級,四個所得等級就像電玩裡的等級,每個人都可以從第一級升到第二級,再繼續往上升級。

  • 第一級:赤貧階級,每天能賺1美元。取水要走一小時,生火要木柴,土地貧瘠常歉收、小孩沒錢打抗生素。(現約10億人)
  • 第二級:收入提升4倍,每天能賺4美元。取水只要半小時,有錢買雞生蛋,有錢買涼鞋、腳踏車、塑膠桶,有桶裝瓦斯(不必撿柴),有電但是不穩定,小孩能去讀書,晚上能趁有電時看書,如果不幸生病可能得賣東西看病,可能落回第一級。(現約30億人)
  • 第三級:收入再提升四倍,每天有16美元。有水龍頭,不必去打水。供電穩定,可以有冰箱保存食物,有摩托車可以去上班,可以存的錢更多了,即使生病買藥也部會落回第二級。小孩中學畢業後可以做比自己更好的工作,甚至可以去海邊旅行。(現約20億人)
  • 第四級:每天能賺超過32美元,可以接受國民教育,可以搭飛機出國度假,每月可以吃大餐,能買車,家裡有熱水。(現約10億人)

正在讀這本書的我,用電腦讀文章的你屬於第四級,我們有著很好的基本生活水準,生活無虞,我們其實處於全球的前1/7。

負面型直覺偏誤:以為世界沒有進步

負面型直覺偏誤是認為「世界正變得更糟」的大誤解。

世界在進步,但因為進步太緩慢、太分散而顯得進步得很微小,也變得不容易留意到,媒體當然也不太願意報導(點閱率低)。

負面型直覺偏誤有三種情況:

  1. 對過往的錯誤記憶:感嘆今不如昔,但卻不談論以前有多悲慘與殘酷。
  2. 新聞媒體與社運人士的選擇性報導:明明有成千百架的飛機安全降落,但媒體部會報導今天又有一架飛機安全落地,媒體報憂不報喜導致我們接收過多的負面訊息。
  3. 只憑感覺:沒有思考,只憑感覺下結論。

即使世界很糟糕但也在變好,我們也不能完全不看負面消息,而是要知道人類的所有進步,從而相信未來有可能會繼續進步,希望未來會繼續進步。

這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而是基於對現實有清楚合理的認識,從而可以抱持正向有益的世界觀

當一般人誤以為世界沒在進步,很容易認為目前的努力只是徒勞,連對確實有效的措施都失去信心,像是許多人看到股市下跌、經濟發展停滯就不敢投資。

直線型直覺偏誤:以為趨勢會持續下去

直線型直覺偏誤是誤以為趨勢會持續下去。

在看圖表的時候,很難不想像圖中的直線在圖外直直的延伸下去,但線有各種形狀,需要看我們看到什麼部分,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發展方向。

我們要避免假定會是直線會永遠是直線:許多趨勢不是呈直線,而是呈S型、滑梯型、駝峰型或倍增型發展,知道這個情形後,就會警覺到實際情況往往不是原本想得這樣,這讓我想到許多人倚賴的技術分析,常常落入這個偏誤當中,有時候趨勢未必會持續下去。

恐懼型直覺偏誤:把注意力放在最害怕卻其實不怎麼危險的事物上,忽略真正危險的事物

恐懼型直覺偏誤是把注意力放在最害怕卻其實不怎麼危險的事物上,忽略真正危險的事物。

例如天災看似恐怖,但隨著國家投入防災的經費越來越多,天災死亡率只有一百年前的25%。在這段期間,全球增加50億人,所以人均死亡率更是驚人,只有100年前的6%。

人腦的注意力過濾器能保護我們避免受到極多資訊疲勞轟炸,陷入過載與麻痺。

多數資訊無法通過篩選器,只有自己選擇以及迎合誇大直覺的資訊能通過,我們最常選擇處理的資訊似乎都有故事性、吸睛誇大的資訊,所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這類資訊,而忽略其他資訊。

媒體擅長運用這一點,因為他們知道唯有聳動,才能吸引注意力。

一件事情很危險,但不代表會立即危害到我們。我們的危害程度取決於我們的暴險程度以及這件事的到底有多危險。如同股市有很高的下跌風險,但要看我們投資多少在其中,投資哪一類股票,加總起來才能知道我們承擔了多少的風險。

風險 = 危險 × 暴露程度

失真型直覺偏誤:誤判大小與比例

失真型直覺偏誤是「事物的認知常會不成比例的失真」。

漢斯用其年輕時莫三比克的行醫經驗解說這個偏誤,當時他與另一位醫生爭論是否該把資源用以拯救面前的病患為主還是該以提升地區醫療來降低病患喪命的數量。

漢斯當時考量得更廣泛:

把所有時間精力擺在到院的病患並不合乎道德。

如果能提升醫院以外的醫療服務,可以救更多孩子。

他得為這個地方所有死去的孩子負責,而不光只是死在眼前的孩子,還有不是死在眼前的孩子。

漢斯調出最新的人口普查資料,查到納卡拉市的嬰兒出生數:每年約3000名。納卡拉區的人口是納卡拉市的五倍,所以他推估納卡拉區的嬰兒出生數也大致是五倍:15,000名。

根據26%的兒童死亡率,這地區每年會有3900名兒童喪命,漢斯認為他有責任挽救他們的命,而每年實際死於醫院的只有52名,因此他其實只盡到1.3%的職責。

與其在醫院替病入膏肓的孩童吊點滴,不如組織、支援並監督社區裡的基本醫護功能,藉此及早治好腹瀉、肺炎與瘧疾,方能挽救更多條人命。

如果我們把過多注意力與資源集中於眼前的困難,卻忽略背後更大的問題,那麼我們可能忽略大局觀,喪失解決大問題的機會。

概括型直覺偏誤:這類人都是這樣!

概括型直覺偏誤是下意識的自動把事物分類與概括。

為了扭轉概括型偏誤會讓我們以為第四級所得等級(每天能賺超過32美元)的人都住在一樣的生活環境,但其實影響人們生活模式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收入,不是他們的宗教、文化,或所居住的國家。

第四級所得等級的人也有生活困頓的人,貧困富裕是相對的概念。

為了扭轉概括型偏誤,我們要懂得質疑分類,要設法將分類弄得更準確,找出更好的分類方法,更要找出群體裏面不同處以及相似處。

同時要注意少數以及多數,特別鮮明的例子,假定別人不是笨蛋:當某個事物看起來怪怪的,你要抱持好奇與謙虛,思考這從哪方面看是一個好辦法?

宿命型直覺偏誤:他們注定如此!

宿命型直覺偏誤是認為事情向來如此,永遠不會改變。

漢斯以他向金融機構講授演講的經驗說明,許多人無法看見或接受許多非洲國家方興未艾的進步。在他們腦中非洲大陸好像永遠不會進步一樣。

平均來說,非洲落後其他各洲。現今非洲新生兒的平均壽命是65歲,遠比西歐少13歲。

但前面在二分化直覺偏誤中談過,平均值容易失真,非洲各國之間有巨大差異,我們還需要看更細緻的分布。

不是所有非洲國家都落後其他國家,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利比亞和埃及等五個非洲大國的平均壽命高於全球平均的72歲。

社會與文化不是像石頭一樣不會改變,也無從改變。

社會與文化始終在變動,即使只是很小的改變也能慢慢滴水穿石:每年1%的成長率看似很慢,在70年後等於翻倍;每年2%的成長率,在35年後翻倍;每年3%的成長率,在24年後翻倍。

期數\利率1%2%3%
10年後1.1倍1.2倍1.3倍
20年後1.2倍1.5倍1.8倍
30年後1.3倍1.8倍2.4倍
40年後1.5倍2.2倍3.3倍
50年後1.6倍2.7倍4.4倍
70年後2.0倍4.0倍7.9倍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事出有因,必有一個簡單解法?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是簡單地認為所有事情都有一個原因,也有一個解決辦法。

例如,平等是個簡單漂亮的概念,在單一觀點下就會認為:那就是所有問題都源自不平等,我們該永遠反對不平等。

所有問題的解方就是重新分配資源,在單一觀點下就會認為:我們該永遠支持資源的重新分配。

單一觀點思考模式很省時間,但這樣固守觀點會讓我們看不到不符合這觀點的資訊,為什麼人往往對世界抱持單一觀點?漢斯發現兩個主因分別是:政治意識形態以及專業。

狂熱的意識形態擁護者會認為某一種制度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不管是民主或是共產制度都不是問題的單一解方,漢斯舉美國的健保制度與古巴的計畫經濟為例子。

民主會帶來其他美好事物,例如和平、社會進步、健康提升與經濟成長。然而,現有證據並不支持這論點。

許多非民主國家也在經濟與社會上取得長足進步。在2012年到2016年經濟成長最快的前10名國家中,有九個國家在民主程度方面得分偏低。

任何人如果說民主是經濟成長與健康提升的前提,只怕會被現實反駁。較佳說法是把民主本身當作目標,而不是當作其他目標的前提。

任何單一指標的進步都不能保證其他方面的進步,人均GDP不能,兒童生存率不能(如古巴),個人自由不能(如美國),甚至連民主也不能。我們無法只靠單一指標衡量一個國家的進步。現實比這更複雜。

國家少了政府就不能運作,但政府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公部門或私部門同樣不會永遠是答案。沒有單一指標能帶來所有各種進步。我們不該擇一,而是兩者並行,視情況而定。

要避免單一觀點直覺偏誤,可以用以下方法:

  • 試著從許多角度來看問題,對其他領域的想法抱持開放態度,利用正反面的觀點來驗證想法,對於不懂的事物虛心討教,對於自己熟悉的專業也要時刻精進
  • 看數據,但別「只」看數據:,數字很重要,但要看到數字背後的現實世界
  • 歡迎複雜的思考,對照不同的想法,尋求折衷,視情況決定怎樣解決問題

怪罪型直覺偏誤:兇手就是他!

怪罪型直覺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凶。

比方說,把空難發生時有人總會把罪怪到機師頭上,但對防止未來的空難並無助益。

但我們該問的是: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以後要怎麼防止憾事重演,為了釐清世上多數重要問題,我們不該只把矛頭對準犯錯的個人,而是要對準整個體制與系統。

急迫型直覺偏誤:再不做就沒機會了!

急迫型直覺偏誤再不做就沒機會了!現在就要養成求真習慣!明天就太遲了!

急迫型直覺會帶來壓力,放大其他直覺偏誤,讓我們難以控制自己的想法、讓分析難以進行,害我們倉促做出決定,害我們還沒想好就貿然行動。

改善急迫型直覺偏誤的方法是這樣想:很少有事情是絕對急迫的,用小步前行的方法一點一點改善,雖然逐步提升可能會被認為不夠大刀闊斧,但通常卻更有效。

十種常見直覺偏誤的應對方案

擺脫直覺偏誤必須要願意接受新知並基於數據。

直覺偏誤的類型如何克服這種偏誤?
二分化尋找多數落在哪邊、比較平均值與分布情形
負面型人會注意負面消息,預期壞消息會被渲染
直線型線會彎折,趨勢未必持續
恐懼型風險不等於危險,計算風險
失真型掌握比例,要從全局觀點來看
概括型質疑分類,找更詳細的分類
宿命型緩慢改變也是改變
單一觀點從許多角度來看問題、看數據但別只看數據
怪罪型不要怪罪
急迫型不要急、小步前行、一點一點改善

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可以看到世界不如表面上那麼糟,而且也知道該怎麼讓別人知道世界變得愈來愈好。

推薦購買本書:《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參考資料


你好,我是蔡至誠PG,目前在金融業從事投資顧問工作,著有《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一書,也曾擔任政府機構、多家企業和大學的講師。

定期定額投資美股ETF增加被動收入,我們公司推出的機器人理財平台能讓你一站式做好規劃,幫你追蹤財務目標達成率,幫你挑選低成本的ETF投資組合,投資之後24小時追蹤與自動再平衡

陪您一起安心達成財務目標,點擊下方連結加入官方LINE@預約諮詢,讓今天的投資更輕鬆,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5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