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統計數據所有文章

基金vs大盤,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的落後表現(2005-2017年)

相關圖片

到底要買共同基金還是買指數型基金、ETF呢?本文將引用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所)的研究,將國內共同基金經理人歷年(2005年至今)的表現與被動追蹤指數、代表台灣股票市場市值前50大的公司之「元大台灣卓越50」(0050)比較。

並期盼利用比較之方式,解讀在市場上究竟是站著不動,以被動式之投資方式較容易獲勝,抑或努力選擇操作策略比較有用?

將股票型基金與大盤做比較

統計對象為174檔國內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再與大盤(加權股價報酬指數)、0050(元大台灣卓越50)做比較,為了方便統計,比較期間為2005年至2017年12月,共計統計年數為13年。

2005年至2017年,共同基金平均之年化報酬並未超越大盤績效以及被動追蹤市值前50大之指數型ETF,以下為基金整體以及大盤加權年化報酬之詳細數據。

  • 共同基金平均年化報酬:7.93%。
  • 0050年化報酬:8.18%。
  • 大盤(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年化報酬:8.28%。

將之比較,整理基金出現了略為落後的結果,共同基金整體年化報酬「落後大盤」0.35%,共同基金整體年化報酬「超越0050」:0.01%。

13年中,共同基金報酬有個4年度超越大盤報酬,餘9個年度落後大盤,分別為:2005年、2013年、2015年,以及2017年。

13年中,共同基金平均報酬有6年超越0050年度,餘7年落後0050指數:2005、2007、2009、2013、2015、2017年。

此期間,主動型選股之共同基金並未大幅超越大盤報酬,另外,依據歷史數據挑選未來報酬表現最佳之共同基金,此方法未必有效,從2005年至2017年,每年報酬率最高之股票型共同基金皆不相同:

  • 中興中小型
  • 德信大發
  • 安泰ING台灣高股息
  • 台灣工銀中國通
  • 日盛小而美
  • 凱基台灣精五門
  • 統一大滿貫
  • 華頓中小型
  • 復華全方位
  • 富邦台灣科技ETF
  • 台新中國通
  • 元大台灣50單日正向2倍
  • 復華數位經濟

雖然說共同基金落後的情形並未很嚴重,但從這次的結果來看,經理人的選股策略並沒有用,至少依統計數據是看不出來有何用途。圖表網頁版連結:前往觀看

投資人付出1.5%以上的費用,得到的卻是一個比費用0.4%左右的ETF相差不多的結果,從這次的比較來看,再次證明了《漫步華爾街》這本書提到的幾點概念:

投資專家未必比較強

股票市場是隨機的,未來的變化難以預測。

「隨機漫步」應用於股票市場就是指短期價格變動是無法預期的,盈餘、顧問、圖表模型都沒有用處。

作者伯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依據該理論,請投資專家等於請猴子幫你挑組合,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從2005年開始至今,經理人幫你避免股市下跌、買在上漲前的結果是更差的,被動參與市場反而勝出。

擇時進出不容易辦到

擇時進出,在上漲前買進,再下跌前賣出,試圖增加報酬,減少損失是許多投資人努力學習的,但這容易辦到嗎?

引用先鋒投資集團(Vanguard Group)創辦人,約和‧柏格(John Bogle)的話:

「在這行三十年來,我從未看過任何人實施隨勢操作成功,認識的人當中也沒人知道有這種例子。

我的感覺是,試圖擇時操作不但不會增加投資價值,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可以考慮採取指數化投資

由於採取錯誤的股市策略,大部分投資人都是自己打敗自己,因此投資人可以考慮採取被動長期投資指數的方法(Buy-and-hold indexing approach)。

得知道,沒有保證致富的捷徑,世界上只有承擔較高風險(或是犧牲一些流動性)才能得到較高報酬。

能忍受多少的風險,取決於你今晚是否能安穩入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