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明明知道替未來存錢很重要,但為什麼還是只做眼前的事?

明明知道替未來儲蓄很重要,但為什麼還是只看眼前的事?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對這個問題有了解答。

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對時間觀感做了廣泛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個人對時間的看法不同,是根據過去、現在和未來來定位。

如果你只偏重其中一個時間觀點,對生命的看法會產生偏差,受到侷限。

在三個觀點間取得平衡的人,比較可能良好運作,享受生活。

忽視未來就是一種時間觀點失衡的例子,可能為現在帶來麻煩。

目標設於遙遠未來時(例如為孩子儲備大學基金,或為自己累積足夠的退休老本),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所以看起來似乎沒有實際上那麼重要。

相反的,比較貼近現在的目標(例如為了週末在家裡觀賞決賽而購買大螢幕電視,或在報稅截止日前完成報稅)則感覺比較鮮明緊迫。

所以,即使當前的目標(買電視)沒有長期目標(存大學基金或退休老本)那麼重要,大家還是比較可能先做眼前的事情,而不是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

這就是「未來折現」心理(future discounting),是一種人性,也是拖延之所以影響力強大的原因。


【索引頁】投資理財心得、投資工具、學習文章、ETF一次彙整

【新手村】給0基礎投資理財新手的16週學習指南

【線上課】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

如果需要財務規劃,歡迎填寫表單預約諮詢

PG財經筆記

PG財經筆記是一個專注在財富管理、投資、金融市場以及投資者心理的部落格,由蔡至誠獨立經營。 蔡至誠畢業於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曾任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偵查員、蘆竹分局外社派出所所長。現任「阿爾發證券投資顧問(股)公司」理財規劃處協理,著有《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一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