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替未來儲蓄很重要,但為什麼還是只看眼前的事?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對這個問題有了解答。
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對時間觀感做了廣泛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個人對時間的看法不同,是根據過去、現在和未來來定位。
如果你只偏重其中一個時間觀點,對生命的看法會產生偏差,受到侷限。
在三個觀點間取得平衡的人,比較可能良好運作,享受生活。
忽視未來就是一種時間觀點失衡的例子,可能為現在帶來麻煩。
目標設於遙遠未來時(例如為孩子儲備大學基金,或為自己累積足夠的退休老本),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所以看起來似乎沒有實際上那麼重要。
相反的,比較貼近現在的目標(例如為了週末在家裡觀賞決賽而購買大螢幕電視,或在報稅截止日前完成報稅)則感覺比較鮮明緊迫。
所以,即使當前的目標(買電視)沒有長期目標(存大學基金或退休老本)那麼重要,大家還是比較可能先做眼前的事情,而不是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
這就是「未來折現」心理(future discounting),是一種人性,也是拖延之所以影響力強大的原因。
如果需要財務規劃,歡迎填寫表單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