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推薦書單所有文章

《投資金律》閱讀筆記(5)八種常見的投資錯誤以及解決之道

觀念重點

常見的投資錯誤包括:群眾心理、過度自信、時近效應、追求刺激、短視損失厭惡、好公司好股票錯覺、型態幻覺、鄉村俱樂部症候群,知己知彼,如果能理解這些錯誤就能避開許多陷阱與錯誤。

群眾心理

人是社會動物,我們喜歡和別人產生聯繫,也喜歡分享共同利益,但當大家都認為要投資迪士尼、微軟、可口可樂這類成長型股票時會發生什麼事?

1970年代與1990年代這些公司的股價都衝破大氣層,未來報酬因而大減。

當大家都認為這是好投資時,這代表所有人都持有這些股票,那麼可能會有兩件事:一是股價處於高檔,但未來報酬相對降低;二是已經沒有人會再買這些股票,股價因而不漲。

【解決之道】避免一窩蜂(Corral the Herd)

找出現在大家都認為是聰明投資的事,然後敬而遠之。

如果不習慣自己的投資習慣與大家格格不入,那麼就絕不公開討論自己的投資,當別人問起時,就隨口帶過說都交給投資顧問處理。

過度自信

許多人自以為可以優於大盤報酬幾個百分點,但從數學上就知道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優於平均值,許多人對於標的選擇過度自信、對於時機把握過度自信。

人類的行為很奇妙,只要任務越困難,我們就會越莫名其妙地過度自信,過度自信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幻覺,以為自己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規則就能成功選股,或是訂閱某些抱股刊物就能掌握股市趨勢。

現在許多財經網站提供程式化的選股功能,只要點幾個按鍵就可以依據你想要的選股規則篩選市場上全部的股票,但你想想,但全部人都可以利用這套規則來選股的時候,你真的以為你可以比他們更迅速、更準確嗎?你認為你的選股標準贏得瞭別人嗎?

過度自信衍伸出兩種行為偏誤,一是我們會比較容易記得成功的經驗,而忘記失敗的歷史;二是我們會將成功歸諸於自己的技術,而非運氣。

【解決之道】千萬別過度自信

學習辨識過度自信就是第一步,然後多提醒自己:

「市場遠比我聰明,外面有上百萬個投資經理人用盡全力找尋潛力投資標的,他們的設備比我好太多,我要搶鮮的機率微乎其微。我最多就希望盡可能有效率、低成本地加入市場的行列。」

光看報紙或使採取簡單選股策略就像贏過那些超級高手,簡直異想天開。

誤以為可以預測─時近效應

投資者會毫無理性地慣於假設眼前的景象可以用來預期遙遠的未來,在時近效應(Recency effect)中,我們習慣過度地強調最近數據的重要性,卻忽略更早以前的數據,即便過去的數據更完整。

在一段時間內表現優異的資產過一段時間之後就不一定是好投資,例如

  • 1970年到1974年,表現最好的是日本股票。
  • 1975年到1979年,表現最好的是美國小型股。
  • 1980年到1944年,表現最好的是美國小型股。
  • 1985年到1989年,表現最好的是日本股票。
  • 1990年到1994年,表現最好的是環太平洋國家股票。
  • 1995年到1999年,表現最好的是美國大型股。

這是單一資產上的時近效應,如果投資人跟著搶近幾年表現不錯的資產的話,未來報酬未必亮眼。

【解決之道】別管過去十年

先前已經討論過短暫優異表現的標的在未來很可能會均線反轉,就算特定市場或特定投資在過去幾十年的表現良好,也無法提供聰明投資者任何資訊。

追求刺激

最致命的投資策略就是追求刺激,例如賭博,但許多人仍然蜂擁向拉斯維加斯。

當選擇維持基本報酬又要避免死得太慘時,也就放棄致富的機會,人會為了追求刺激而聽任大筆財富來來去去,在行為財務學的現象就是人會追求低機率、高獲利的機會。

【解決之道】勇於沉悶

真正優越的投資組合策略在本質上應極端沉悶,最讓人激動的資產通常有最低的長期報酬,最讓人覺得沉悶的資產卻有著最高的長期報酬。

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減少投資組合的變化程度,這樣才能盡可能擴大獲利。

最引人注意的投資會吸引太多人導致過度持有,進而拉高價格並降低未來報酬。成功投資策略的關鍵在於盡可能減少慘敗的機會,透過穩定獲利才能在夜裡安眠,換句話說就是要沉悶無聊。

害怕短期損失

投資中最怕的是「短視損失厭惡症」(myopic loss aversion),太過於重視短期損失,而忽略的更嚴重的長期損失,用句成語來表達就是「因小失大」。

形成原因是因為人類只能感知到短期風險,而這項感知能力蓋過長期策略分析能力時,在現代投資領域中毫無用處。

長期而言,股市報酬勝過提供固定收益的有價證券,有趣的在於「怎麼不是所有人都買股票?」

很明顯地,長期而言投資債券的風險高過投資股票,而且只要持有時間超過三十年,股票的報酬顯然比債券要來的高。

以學術界的角度來說這是「資產風險報酬之謎」(Equity Premium Puzzle),我們的原始直覺讓股價維持在低價位,而讓股票的報酬始終高於其它資產。因為我們的本能讓我們對短期損失三成資產感到痛不欲生,但卻感覺不到無法達到長期財務目標的狀況。

【解決之道】讓風險充分呈現

當承受風險時,應該能夠獲得「風險溢價」作為報償,從市場高低震盪中獲得額外的報酬。反過來想當沒有承受風險時,可能受到「安全懲罰」(safety penalty)。

避免害怕短期損失的心理有幾個小撇步,一是盡量別去看投資組合當下的投資報酬,二是手上持有足夠的現金,因此當市場大跌時還能處之泰然,甚至可以趁大跌時賺點便宜,順便還可以提醒自己現在的低股價代表未來的高報酬。

以為好公司就是好股票

就算規模再大,企業生命週期也依樣非常殘酷而短暫,即使是最專業的人士也無法預知營利的榮景能維持多久,理查‧布萊特(Richard Brealey)將高盈利成長股票最後淪為與大盤相差無幾的情況稱為「亂七八糟成長型」(higgledy piggledy growth)股票。

【解決之道】別相信偉大公司這回事

看起來最遲鈍的公司往往有最高的報酬,事實上超高成長率不過是幻覺,夢想破滅的時間說不定還不到幾秒鐘。

的確有長期持續的營收成長,但搶先挑中這種公司的機率根本微乎其微。

不願意接受損失,不願意承認挫敗

「悔恨迴避行為」(regret avoidance)是最不理性的行為、也最常見的投資行為,這種行為是我們不願意放棄虧損的投資,死死握住那些表現慘澹的投資。

這種行為再細分就是「心理會計」(mental accounting),我們會將成功投資與失敗投資分別看待,這樣來看我們會無法聚焦於整體,只偏重在局部區域。

【解決之道】

不要沉迷在自己的成功之中,至少要牢記一次以上失敗的教訓,真正重要的是整體投資組合的成功,只在每年年終時結算一次。

型態幻覺

在混亂的市場裡面尋找固定型態的想法不僅徒勞無功,更可能事件極度危險的事情。舉例來說,在1987年股市崩盤後,許多人繪製出1925年到1933年崩盤的漲跌情形,並與1982年到1987年做比較,發現兩者在崩盤前表現相當一致,未來必定會出現瘋狂崩盤,但後來根本沒有。

最關鍵的原因在於美國聯準會處理1987年崩盤的手法遠比1929年來的細膩,況且股價根本不會重複出現一定的型態,如果真的有用,圖書館館員肯定是最有錢的人。

【解決之道】

幾乎所有重複型態只不過是偶然的巧合,絕大多數的市場行為都是重複出現的結果,在昨天可行的策略很少可以在明天還能奏效。

你越早理解到市場裡沒有所謂的系統、大師或固定型態,投資結果越好。

鄉村俱樂部症候群

為了顯得自己的不平凡,拒絕太平凡的投資方法,要聘用最好的私人投資經理人,運用避險基金、國外投資工具來理財。

通常高淨值客戶在經紀商眼裡就是肥羊,客戶越有錢,就越有可能遭到嚴重損失,他們會不斷付出昂貴的年金、聘請經理、投資避險基金,結果被搶的方式更多。

【解決之道】

收起你的驕傲,專注在低成本指數型基金。

高額傭金、交易成本、其他吸血投資工具都是專為大肥羊客戶所設計的,全國最大金主「退休基金」都無法打敗市場了,那些規模只有一千萬、十億美元的投資人更不可能達成任務。

2 Comments

  1. 只是好奇你的想法,如果按照第一點所說的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那麼現在那麼多人鼓吹指數投資是否也會有風險?

    1. 指數化投資不是賺錢保證,市場報酬有正也可能有負,只是可以讓你用較低的成本取得報酬。
      指數也有許多分類,也有策略型的指數,甚至也有主動型的指數投資。
      投資會帶有風險,主要是希望大家能養成評估資料的能力,養成自我判斷的能力,而不是一昧跟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