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恩‧費思桐(Brian Fetherstonhaugh)在《人生的長尾效應》這本書的第六章《聰明運用時間》分享自己的時間分配。
如同在投資組合的收益中,幾乎94%可以由其資產的配置來解釋,一個有經驗的財務顧問,會正確地分配股票、債券、其他商品的比例,以達成有效率的投資。(來源:Determinants of Portfolio Performance)
職涯發展上,透過審視我們實際上如何分配時間,我們可以知道哪些是我們比較重視的區塊,哪些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如果能懂得聰明分配時間這個硬貨幣,就可以呈現能加以調整的部分,進而使我們更快樂、也更成功。
作者在書中分享自己的時間規劃,並以「三十歲」以及「五十歲」兩個生涯階段最為對比。
三十歲的時間分配:著重工作
圖6-1的圓餅圖,是作者處於職涯第一階段且剛邁入三十歲的階段。
那時作者在加拿大奧美是個前景看好的主管,已婚並育有兩個小孩。
其中,工作占了60%,作者非常努力地工作,如果有必要,能一星期工作80小時。
家庭時間大約占20%,其中包括睡前陪伴孩子的幾小時以及週末家庭活動。
休閒時間大概占5%,包括偶爾外食,與幾乎每星期固定癱坐在電視前的耍廢時間。
社區活動也占用了5%的時間,包括幾次參與地方慈善團體「善念機構」的志願服務(Goodwill Industries),再把5%的時間分配給健身。
最後,每年都會舉辦幾場產業相關講座,再加上公司培訓的時間,教學與學習大約也占了5%。
五十幾歲的時間規劃:著重教育與傳承
傳統定義的工作時間下降至45%,作者將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重新投注到教學和諮詢活動上。
家庭時間下降至15%,因為進入空巢期,家庭時間現在往往集中在一起旅行上。
休閒時間穩定維持在5%,停工、耍廢的時間仍然是必要的。
除了和朋友相處的時間,彈吉他也成為作者的休閒活動,通常是在看很爛的電視節目時彈一彈解悶。
健身時間持續維持5%,來回幾趟健身房與週日晚上的曲棍球賽成為每週相當重要的活動。
社區活動比五十歲之前更重要,占用的時間提升至10%。
透過這樣的轉變,作者知道自己特別喜歡和幾個社區團體的人相處,也喜歡裡面的服務工作。
我感覺自己正以有意義的方式為這個世界貢獻,也發現社區工作是相當好的正能量來源。
到後來,是懂得分配,學會取捨
認知到自己的有限,才能學會如何分配。
透過圓餅圖,我們會發現圓餅圖若想再擴大是難上加難,所以必須要做取捨,即使這不容易。
做取捨是捨去無法觸及、重要性不高的項目,把資源留給真正重要的事情。
真的要縮減時,也要留下「非工作區塊」
當我們非得要在時間規劃上做出取捨、縮減某些區塊時,作者建議不要將任何「非工作」的區塊完全刪除。
可以稍稍減少一點比例,但儘量別棄之不顧。
因為人是習慣性的動物,當一個習慣化整為零時,要再重新建立會變得更加困難。
即使是一小部分,諸如教學、社區活動以及健身,都有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延伸閱讀: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比如閱讀或是運動習慣,一旦養成,即使是很少時間,也要留一點時間做這些對自己長期有益的事情。
善用零碎時間
在美國主要城市平均往返工作的時間,差不多是兩個小時。
對有些人來說,通勤可能只是浪費時間或是磨練耐心的時候,其實並不然。
作者舉在全球奧美互動行銷公司擔任負責人的同事迪米特里.邁克斯(Dimitri Maex)為例。
他同時也是初露頭角的DJ和作曲家。雖然有多重身分,他總能同時兼顧家庭生活。
米特里選擇騎自行車去上班,將兩個小時的紐約市通勤地獄,變成每日的健身鍛鍊場。
我目前每日也通勤一小時二十分,我會利用通勤時間深度閱讀和寫作。
同作者說:
這些都是學習新語言、探索產業新趨勢、培養新的職業技能的好方法。
在警大最常聽的一句話:「零碎的布,可以編織成美麗的彩衣;零碎的時間,可以創造幸福的人生。」
就因為這句話被強迫練就了忙碌時間也要擠出屬於自己時間的能力。
盡量在每個時段都能妥善運用,在一段時間內專注做好一件事情,我想是現代人必須培養的能力。
時間是人生的硬幣,也是你唯一擁有的硬幣,只有你可以決定該如何運用它。
Time is the coin of your life. You spend it. Do not allow others to spend it for you.
——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
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的這句話,隨著年紀漸長,越讀越有體悟,值得細細品味。
取得本書:《人生的長尾效應:25、35、45的生涯落點》
我的出版著作:《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
預約顧問服務:《開啟資產倍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