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入門所有文章

我從投資個股轉為投資ETF的原因

剛開始投資面臨的抉擇是要投資什麼?放定存?股票?基金?還是ETF?

現金只要把錢存到銀行即可,算是最簡單、最容易上手的理財方式,算是最簡單的理財方式。

接下來是股票以及債券,面臨到要自行選股還是交給經理人管理,自行選股需要時間研究,我剛開始的時候跟大家一樣是靠聽親朋好友的建議來投資。

我第一支投資的個股是上海商銀,但我發現要預測市場的漲跌高低不容易,整顆心懸在那邊,也會想:萬一沒跟上大盤漲幅不就慘了?

同一時間也有研究怎麼購買共同基金,當時手續費最划算的是土地銀行,我連土地銀行的帳戶都開好了,但看來看去,就因為基金太琳瑯滿目而遲遲下不了手。

選擇基金時我覺得非常奇怪,一來挑選都是依據近幾年的報酬來挑選,二來透明性不高,無法透過公開資料一目了然基金的持股以及近期投資策略。

雖然共同基金能幫我們買進一籃子的證券,幫我們管理、篩選,但更大的問題出現在我們需要付出的費用。

這看似不起眼的費用,長期來講可能會毀了我們的理財成果,我試算從22歲開始每個月存下一萬元到65歲,本金總共投入528萬,但是在每年平均5%的複利下,最終會變成1904萬。

但是投資會有摩擦成本,在每年0.04%的費用下會剩下1,882萬;在每年0.1%的費用下會剩下1,849萬。

隨著成本提高,退休時累積的越來越少。

在每年1%的費用下會剩下1,421;在每年1.5%的費用下會剩下1,233。

假設使用主動式共同基金,依據平均每年收取的費用,如果很不幸的經理人跟大盤打平,在每年2%的費用下會剩下1,073萬;在每年2.5%的費用下會剩下937萬;在每年3%的費用下會剩下821萬。

如果投資成本更高的話,剩的更少,在每年4%的費用下會剩下636萬;在每年5%的費用下會只剩下501萬。

如果繼續存錢到65歲退休,原本本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但因為費用高低卻少掉數百萬甚至千萬。

投資人的平均淨報酬等於市場報酬減去積極選股的成本,現在在歷史利率低檔,2018年柏格頭聚會中約翰‧柏格(John C. Bogle)先生提到未來股市與債市預期的報酬並不樂觀,大約落在6%(殖利率2%加上盈餘成長率4%,以及本益比2%的變化)。

如果最後再加上投資成本(被動式管理落在0.05%,主動式管理1.5%起跳),還要再扣掉稅負及投資人可能有的不當行為,最後我們到手的實拿稅後報酬只會更低。(參考資料:Bogleheads 2018)

約翰‧柏格借用了高登公式來估算股市長期合理報酬,股市長期報酬分為基本報酬(Fundamental return)與投機報酬(Speculative return),公式如下:

長期報酬率=股息殖利率+盈餘成長率+本益比變動率(%)+盈餘成長率×本益比變動率(%)

股市的基本報酬是股息加上股息成長率,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預期的,只要企業股息發放率維持不變,盈餘持續增長,股息就能維持增長,但是只能針對長時間的狀況,短期的股市投資報酬則純屬投機,且無法預測,不論是誰都一樣無能為力。

回到未來的預期,聽起來似乎挺灰心的對吧?

在財務規劃上,對於報酬率的預期最好採取保守的態度,因為採用保守預期後,如果最後的報酬不如預期(代表我們低估了,賺更多)總比樂觀預期的好(代表因為報酬率偏低,導致資產成長過少)。

況且透過低成本的ETF,因為每年付給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少掉1%到2%,在還沒開始投資之前就贏過投資共同基金的人了!

另一個疑慮是,幾乎沒有任何經理人有能力持續打敗市場,也幾乎沒有經理人可以讓投資人得到在支付每年1%到2%的費用下,長期維持高於市場1%到2%的績效,簡直是買貴不退差價!

自行選股、交由經理人選股本質上是希望打敗大盤的Smart Beta策略,但長久以來共同基金卻和大盤的成績相差無幾,很多Smart Beta策略也沒辦法穩健地給投資人超額報酬。

說到底,Smart Beta策略其實就是不完全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

我在閱讀《漫步華爾街》、《投資金律》等等經典書籍後,慢慢對於成本、指數型基金有了概念,學到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以及行為經濟學等等知識,認為持有追蹤全市場、市值加權模式的指數型基金能夠長期、穩健的確保未來幾十年內應該得到的報酬,而只要持續的存錢、定期定額投入平衡,就可以累積好一筆非常可觀的資產,完全夠用。

至於為什麼選擇ETF?原因是沒有好的指數型基金。

台灣彷彿是指數型基金的沙漠,基金名單中根本難以找到低成本、追蹤大盤的基金,多虧了美股及英股ETF,能讓我們在股票交易所快速買入指數型基金,並享有比主動型共同基金更低的成本,也能避免基金經理人策略不當落後指數,獲得長期更貼近指數,拿到長期應得的報酬。

只要我們不誤用ETF交易方便的特點短線進出(Trade ETF),ETF就有著跟指數型基金相同的優點:

  • 投資很輕鬆,幾乎不用管理,一樣可以建構自己被動投資的投資組合。
  • 低成本,總開銷費用低、有效率地分散投資。
  • 擁有多元化的資產,可以買進股票型ETF加上債券型ETF,依據年齡就可以控制整體風險。
  • 追蹤大盤指數,市場指數會做得比80%的散戶還好,甚至做得比大多數股是專家還要好。

透過低成本追蹤大盤指數的ETF,即使市場幾年表現不如預期,總開銷費用(Gross Expense Ratio)低廉的ETF也不會損害我們投資組合的價值太多,能讓我們透過合理價錢拿到長期合理的報酬。


你好,我是蔡至誠PG,《阿爾發證券投顧》教育長,《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定期定額投資美股ETF增加被動收入,我們公司推出的機器人理財平台能讓你一站式做好規劃,幫你追蹤財務目標達成率,幫你挑選低成本的ETF投資組合,投資之後24小時追蹤與自動再平衡

陪您一起安心達成財務目標,點擊下方連結加入官方LINE@預約諮詢,讓今天的投資更輕鬆,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