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化投資

指數化投資的發展歷史

指數化理論來源

指數化源自效率市場理論,該理論是在1960年代初期,由一群學者發展出來,其中五位後來都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被動投資、指數化投資源自於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效率市場假說,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指出分散投資能降低非系統風險;效率市場假說指出理性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消息。

由於市場多數時候是有效率的,因此持有整個市場的分散式投資組合便是取得市場報酬最好的投資方式。

指數型基金的紀錄對於效率市場理論是一種最有力的支持,證明這個理論站得住腳,實際運作上也行得通。

被動管理的基金很快得被通稱為指數化,1971年採用的一種設計使這個觀念變成事實,運用在實際投資組合的管理上。

指數化初期發展

指數化的概念在1971年,正式在龐大的機構退休金計畫市場中推出,最早的指數化商品為指數型共同基金,由Qualidex Fund, Inc.在1972年發行的,該基金追蹤道瓊工業股價平均數的共同基金。

1976年,指數化引進共同基金業, 第一支向散戶提供的指數型基金—先鋒 500 指數基金上市發行。

不過因為和傳統的投資理念差異較大,並沒有被廣大投資者接受,使得指數化投資初期發展比較緩慢。

爆發性增長

自從第一隻指數基金1971年在美國誕生之後,指數型基金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就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取得了快速進展。

截至2014年末,傳統指數型基金占美國共同基金市場總市值的比例為20.2%,較2000年的9.4%大幅提升;此外,ETF的數量也超過了1400檔,總市值1.97萬億美元,相比2000年增長了30倍。

1993年1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基於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Super Trust Order」規定,創造了首支追蹤指數的ETF。

SEC批准該基金後,追蹤標普500指數的SPDR標普500ETF(S&P Depository Receipts Trust Series 1,又稱SPDR或Spiders)正式問世。

透過SPY,投資人能一次以簡單的方式投資標普500指數的全部成分股,迅速受到投資人的歡迎。

看到美國證交所如此成功的推出新產品,許多其他的公司也陸續推出追蹤其他指數的基金。

除了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外,其他大型的ETF發行機構包含Barclays (iShares)以及 Vanguard (VIPERs)。

大部分的ETF依然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交易,追蹤NASDAQ-100的ETF QQQ於1999年起於AMEX上交易,2004年十二月一日轉至NASDAQ交易。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投資事業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