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股債市場指數都在高檔,現在還適合長期投資ETF嗎?還是該等回檔?
高檔的迷思
想躲過下跌等股價便宜在大量買進,但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怎樣算便宜?跌多少再買?怎麼知道不會再跌?撐得到所謂的底部嗎?
沒有人知道高檔在哪邊,「很怕買在高檔」這句話背後代表著「擇時進出(Marketing timing)」。
現在回頭看幾十年前,會不會覺得便宜?
當指數上漲後回頭看,不管什麼價位都比現在便宜,差別在於有沒有買進持有得到應該有的標準報酬(很多人有投資卻連指數都打不贏)。
Vanguard的研究員Stockton與Shtekhman等人在2010的研究指出,雖然擇時進出買低賣高確可以獲得更好的報酬,但平均來講,很少有人能夠持續超越市場基準報酬。
資產價格具有波動性,價格會隨時間起伏,許多人害怕高檔買進資產後便遇到下跌,如果想避免這種惱人的情形,就要找出屬於你的「資產配置」與「時間架構」。
資產配置就決定多數報酬
如果投資者持有廣泛分散的投資組合,不同的配置將決定投資組合的報酬和報酬的變動性,Scott等人在2016年研究美國709檔共同基金自1990年1月至2015年9月間的月報酬,結果顯示:
長期下來,在分散的投資配置中,選標的(Security selection)以及擇時進出(market timing)對總報酬率的影響只占8.9%,而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對總報酬率的影響占了91.1%。
簡單講,你買進多少股票資產、持有多少現金,長期來講就決定了整體資產多數的報酬。
創造自己的時間架構,年化報酬將更穩定
只持有股票很短的時間,波動非常劇烈。
約翰‧柏格(John Bogle)統計1926年至1992年間美股的歷史數據,平均年化報酬的波動與持有年限息息相關。
如果投資年限很短,那麼年化報酬的範圍將呈現劇烈的波動,可能單一年度就獲得50%的報酬,也可能一年內虧損40%。
- 只投資1年,報酬率範圍約在+55%至-40%。
- 只投資5年,報酬率範圍約在+20%至-10%。
如果再拉長投資年限,年化報酬的波動將漸漸減少,這就是我們要做的時間架構。
- 投資10年,報酬率範圍約在+21%至-5%
- 投資15年,報酬率範圍約在+20%至+0%
- 投資20年,報酬率範圍約在+18%至+3%
- 投資25年,報酬率範圍約在+17%至+6%
回測1926年-1992年持有普通股15年以上,幾乎不會虧損,持有20年以上,年化報酬皆為正,持有時間越長,年化報酬範圍越向下圖之右側移動,年化報酬的範圍逐漸縮小。
由左至右持有時間逐漸增加,年化報酬波動逐漸減少統計1950年-2013年間,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以及混合配置的年化報酬率範圍。
從最左邊投資1年(1-Year)的圖形中可以發現股票的年化報酬率最高,曾在一年內取得+51%的報酬,但相對的也必須承受一年間-37%的風險。
如果將股票搭配債券,那麼整體「股債比50%:50%」的投資組合一年內報酬率的波動將變為+32%至-15%,與僅持有股票的投資組合相比穩定許多。
將持有時間拉到10年至20年,可以發現「股債混合型」配置表現比純債券更好,比單純持有股票的風險較低。
從20年投資來看,純股票年化報酬最優,股債混合次之,接下來是純債券,股債混和的配置可以取得股票的成長性以及債券的穩定性等優點。
妄想等待買點浮現再進場,終將鑄成可怕錯誤
我們嘗試思考為什麼要長期投資?如果現階段真是股價高點,我們該怎麼做?
在「時間架構的重要性」中談到,隨著持有時間增長,會有三項特點:
- 普通股的波動性會下降。
- 負報酬可能性會下降。
- 總報酬差距會減少。
從歷史數據來看,以25年以上的長期投資前提下,總報酬波動範圍逐步縮減,長期年化報酬面臨大幅虧損的情況將越來越少。
從心理層面來看,如果資產的波動會影響睡眠,代表目前配置會影響你的生活、無法讓你安穩入睡,該是立即減少風險資產比例的時候了。
股票與債券有漲有跌,必須了解這些資產的波動性,並且接受可能的跌勢,害怕崩盤,可以提高債券、現金在投資組合中的比率,如此一來可以降低整體資產的波動程度,但相對地也降低了投資組合成長的幅度,至於股債配置的詳細比例則取決於你可以安心入睡的程度。
從投資策略來講,如果自認為無法在市場悲觀時大幅加碼,那麼持續工作、儲蓄,採取定期定額、定期定值等平均成本法能讓自己有效率的買進並持續投資。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過:
假如參與這場賽事對人終生都有益,那麼妄想等待買點浮現再進場,勢必會鑄成可怕的錯誤,因為我這些年來從沒認識可以準確抓到進場時機的人。
持有現金等待股市崩跌再買也未必不可,只是很難保證是否能取得更好的報酬,我發現許多朋友反而是躊躇不前,從來沒有開始自己的投資計劃,白白錯過市場幾年來的報酬率。
想要抓買賣點,常常最後淪為追高殺低。
共同基金的資金流向正好驗證了這種「追高殺低」的行為,「貪婪與恐慌」的心理。
多數共同基金投資人以及經理人在牛市中看到股市持續上漲,便增加持股比例,讓更多的資產參與市場;在熊市則盡量減少持股比例,避免損失。
我們該怎麼做?
我們可以基於自身的狀況選擇適合的資產,透過資產配置的方式讓自己踏出第一步。
而未來的每一步,無論在何種氛圍下都能堅定地前行,而非隨著市場起舞。(如果你不會做,可以利用我們的系統免費評估)
假如我們當25歲畢業有一份工作,希望能透過穩健儲蓄達成財務目標,預計55歲退休,並活到85歲,這30年內的期間內都是持續投入的買點。
不論時機好壞,持續地再投入新資金,我們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以「平均成本法」的方式投入到股債市場,未來提領時也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分批提領出來。
在某一年當下你是一次買入,但以十年來看,則是分十次定期買入,無論哪次高或低,買進價位都是在這十年的平均內。
我們遵守的是被動投資策略,不管指數高低每年再投入新的資金順便再平衡,將資產回復原有的配置,同時每月、每季的配息都進行股息再投資,然後長期持有等要退休要用錢時再分批一點一點地賣出。
在投資的路上,風險著實令人恐懼,但躊躇不前所帶來的後果,更加可怕。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投資事業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想請問一下以平均成本的方式,等到要退休那年把投資組合賣出,會不會剛好那年是虧的呢?如果是這樣有更好的方法嗎?
控制提領率跟即時監控提領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