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好的結果得來不易,我們常缺乏紀律來做出明智的選擇,例如維持健康的飲食、擺脫垃圾食物的誘惑,規律運動、維持充足的睡眠等等,但是沒關係,只要做出幾個聰明的決定,就能增加我們未來生活的幸福程度。
同樣的道理,為了達成長遠的財務目標,「紀律的法則」也適用於存錢這件事上。
有紀律存錢,會大大增加財務自由可能性
要維持紀律,持續朝向如此遙遠的目標邁進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有紀律地定期儲蓄,以替未來做準備時,便能大大增加達成健康的財務狀況可能性。
美國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領航投資集團(Vanguard)為了理解投資者如何為了替小孩的高等教育學費存錢,以及他們的行為是否導致任何趨勢,研究超過10萬個「529大學儲蓄計畫(529 College Savings Plans)」的帳戶。
在美國,529大學儲蓄計畫是各州設立的一種稅收優惠投資工具,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州居民為自己指定的受益人未來高昂的教育花費來進行儲蓄(同時投資)。
研究顯示了幾個結果都對計畫有正面幫助,包括:
- 增加對大學儲蓄計劃的投資
- 提早開始為高等教育儲蓄
- 對堅持儲蓄的習慣
美國基金公司研究持續存錢好處多多
持續不間斷地存錢的習慣,會增加通往財富自由的速度。
通常能持續儲蓄的人,也是「529大學儲蓄計畫(529 College Savings Plans)」中較為成功的投資者,因此有持續不間斷地存錢的習慣,也會增加通往財富自由的速度。
如果銀行有自動轉帳、自動儲蓄的功能,這類型的功能也有助於我們維持儲蓄的紀律。
參與儲蓄計畫會更容易讓我們維持的投資計畫
參與「529大學儲蓄計畫(529 College Savings Plans)」自動儲蓄計畫的人逐漸增多,這也代表儲蓄金額的增長。
舉例來說,2015年有超過24%的賬戶持有人採用自動儲蓄計畫,而相比2004年僅有5%,自2003年以來,平均初始儲蓄額增加了36%。
自動儲蓄的功能有助於投資者持續儲蓄,維持財務紀律。
存少沒關係,持續不間斷,最後存的才是最多的!
Vanguard的研究結果顯示,持續儲蓄的習慣能改善投資人的報酬(saving consistently improves investor outcomes)。
研究將儲蓄者分為三種類型:
- 失敗的儲戶。
- 習慣不一致的儲戶。
- 成功的儲戶。
存錢最容易失敗的人:三分鐘熱度
這些人在開戶三年以後就沒有再為計劃儲蓄,這類型的人佔所有賬戶的15%,也只有7%的人在一開始採用自動繳納功能,雖然說這種類型的投資者最初有良好的儲蓄念頭,但卻在早期階段卻遺棄了儲蓄的計畫。
存錢習慣不一致的人:存錢逐年減少
這群人自從他們首次開立「529大學儲蓄計畫(529 College Savings Plans)」賬戶後,儲蓄的頻率逐年減少。
此類型的除戶約佔40%,其中32%的人有啟用自動繳納功能,分析原因後,部分人似乎經歷了失業或嚴重重病等情況,陷入財務困難,以至於無法維持原定計畫,又或者他們只是忘記把錢放進指定帳戶。
成功的存錢者:每年都存錢,有啟用自動轉帳、自動繳納功能
成功賬戶的特徵是他們每年都會投資,此類型的除戶約佔45%,其中66%的人有啟用自動繳納功能。
這些儲蓄者就如同有維持健身飲食的人,經常鍛煉並維持充足的睡眠,無形中也增加了他們在身體和財務狀況上成功的機會。
持續存錢的人,最後容易有好成績
研究發現,仍然有許多「529大學儲蓄計畫(529 College Savings Plans)」賬戶擁有者一直保持不變的計畫,這類型的人數也最多,其次是儲蓄習慣未能保持一致者,連續3年未儲蓄者僅佔15%。
雖然失敗的儲蓄者和習慣不一致的人一開始存的金額比較高,但習慣一致的儲戶很快就迎頭趕上。
從第四年開始,比起放棄跟斷斷續續的人,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如下圖所示,我們了解到:
被歸類為「失敗組」的儲戶,平均身儲蓄金額最低,在2014年底之前平均貢獻了1萬825美元;
「習慣不一致」者,儘管曾經中斷,但累積的儲蓄金額比起失敗組仍然翻了快一倍,平均為1萬9,745美元,比起儲蓄之敗的人多出了8,920元;
「成功者」儲蓄金額最多,他們的儲蓄金額平均為2萬3,566美元。
總結:持續堅持下去,千萬別放棄!
從這份研究報告我們得知幾個重點:
- 養成持續不間斷存錢的習慣,可以增加財富自由的速度
- 可以多使用自動轉帳、或是自動存錢的功能,這類型的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我們維持儲蓄紀律。
- 如果有參加政府的儲蓄計劃,這類型的帳戶有助於維持投資計畫
無論是健康還是投資,紀律和一致性都是讓我們擁有健康身體和良好財務的關鍵。
養成規律的存錢習慣,自然而然會將這個好習慣帶入投資計劃。
現在許多人都會講求養生的飲食,但其實健康的財務觀念也是。
無論什麼時候,紀律都扮演關鍵腳色,養成儲蓄習慣,便能成為龜兔賽跑中那隻成功的烏龜,即使一開始本金不夠,但終究會超越那些斷斷續續、習慣不一致的人。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