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我的視野所有文章

《快思慢想》閱讀筆記:避免失誤,就放慢來思考

人類的思考模式可以分為「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系統。

前者,是依賴直覺、無意識的思考系統;後者,則是需要主動控制、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

在人類決策行為中,由於慢思考系統很懶惰、消耗能量、花時間,很多時候會由快思考系統佔據主導。

不過,快思考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

這本書講的是我們應該有意識地運用「慢思考」系統去彌補「快思考」的缺陷,提高決策質量。

人腦的兩種系統

系統1是直覺系統,運行起來速度快,消耗腦力較少,不用意識控制,又稱為快思考。

系統2是非直覺系統,有意識進行,需要保持足夠的專注,主動控制,又稱為慢思考。

我們沒想像中理性

主觀上,我們往往覺得自己是理性的,其實絕大多數都是靠直覺來決定。

Daniel Kahneman通過各種心理學實驗的成果證明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在主觀上,往往覺得自己是理性的,是理性在掌控著自己的決策。

但實際上,直覺(系統1)才是你行動的依據,你的大多數行為都是在直覺的指引下,在無意識之間完成的。

不那麼理性的原因

因為有意識決定(系統2)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人類大腦又是天生有惰性的,不願意多付出這些注意力。

在這種惰性之下,系統2往往會對系統1的直觀判斷無條件接受。

系統1的直覺式快思考,也就成為了人們決策和行為的真正主宰。

尤其是在人精力不足的情況下,系統2會更加弱勢。

如何避免系統1帶來的偏見和失誤,改進我們的思維?

避免失誤,就慢慢來思考

既然偏見和失誤往往與系統1的主導地位相關,那麼要解決問題,從原理上來說很簡單,就是放慢思考。

放慢腳步,主動的激活系統2,來對系統1的直覺思考結果進行理性檢驗,彌補系統1的缺陷,減少那些由直覺產生的偏見和錯覺。

Daniel Kahneman認為,系統2是懶惰的,要讓這個懶惰的系統變得勤快起來,就需要刻意提示,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是來自於外部的提示。

這兩種方式相比較,外部提示往往是更加有效

其中原理與人類的一種心理特徵相關。

舉例來說,質疑別人往往會比質疑自己更加輕鬆,特別是在自己面臨重大決策壓力的時候,自己對自己的決策進行質疑,將會導致巨大的心理痛苦

這也是成語「旁觀者清」背後的心理學原理。

尋求他人意見

假如我們身處一個機構之中,身邊就會有很多旁觀者。

這時候可以利用旁觀者清的原理,讓他們輕鬆給出建議,這些旁觀者會用他們來自於系統2的慢思考,來幫我們糾正自己系統1的快思考,避免可能導致的錯誤。

雖然集體討論會有效率不高的問題,但在很多情況下卻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可以啓動很多人的慢思考,減少快思考可能帶來的偏見與失誤。

作者舉兩個集體決策的方法:分別是事前驗屍法以及飲水機暢談法。

事前驗屍法

先假設失敗,再進行決策

先假設這件事情將來會失敗,然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寫下導致這件事失敗的可能原因,同時按重要性和概率進行排序。

這樣可以未雨綢繆,預防這些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飲水機暢談法

輕鬆漫談,從中決策

讓決策者在決策之前,到比較輕鬆的環境,比如辦公室的飲水機旁,聽聽大家的閒談和批評。

去面對這些批評雖然不容易,但是比起自己鼓起勇氣自我批評,還是容易得多。

而無論是聽別人的閒言碎語,還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評,目的都是一個,讓思考慢下來,讓系統2運轉起來,盡量避免系統1的直覺思維和快思考,可能給你帶來的偏見和失誤。

取得本書: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