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基礎知識

火雞錯覺:短期準確,卻無法預知長期災難

我們常常會無法知道自己面臨的風險是「已知」還是「未知」。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曾用「火雞在感恩節前夕被吃掉」的例子來比喻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風險這件事。

把我們想成一隻火雞。

昨天主人進來餵我們吃東西,開心!

今天也進來,有點怕,到底會不會殺我們呢?

結果還是給我們東西吃,鬆一口氣!

接著明天又來,給東西吃!好險!

隔天也是,又有東西吃。大概妥當了!

假設經歷一連串好幾百天,都沒有被殺掉,都有吃東西,這樣我們接下來存活的機率是多少?

如果我們用法國數學家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的接續法則(Rule of succession)就可以算出來。

接續法則是:

如果一件事情已經發生N次,那們他再度發生的機率=(N+1)/(N+2)

套用回來我們是火雞的例子。

第一天之後,主人會餵我們的機率是2/3。

第二天之後,主人會餵我們的機率是3/4。

第三天之後,主人會餵我們的機率是4/5。

我們吃到東西的機率越來越高,被殺掉的機率越來越小。

在感恩節前我們以為被殺掉的機率是最低的,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此時才是最危險的,我們即將成為餐桌上的主菜。

這種錯誤估算風險發生的機率,甚至誤以為自己能夠算出某件事的風險,便是所謂的「火雞錯覺」。

火雞錯覺的特徵是,短期很準確,但是長期卻非常不準,無法偵測未來將要發生的大災難。

在金融領域,金融專家也常會有這種錯覺。

火雞跟金融專家的共通點在於:都使用了短期很準確的風險模型,認為危機沒發生,狀況就越來越安全,導致沒能預料到金融危機。

例如在次貸風暴前,隨著房價上漲,人們跟專家覺得房價會暴跌的機率就越低,對於房地產的信心以及穩定指數也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高盛(Goldman Sachs)財務長維尼亞(David Viniar)說過:

他們的風險分析模型也對金融危機的發生感到意外。

當時連續好幾天出現了史無前例的「25個標準差事件」。

根據當時使用的受險價值模型(Value at risk):

  • 3個標準差事件:大約兩年發生一次
  • 5個標準差事件:從上個冰河時期以來只有發生一次
  • 7個標準差事件: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後發生一次

但偏偏,25個標準差事件,剛剛發生了。

這並不是模型有誤,或是運氣差。

單純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風險計算方法」。

當誤以為自己知道所有風險,把「未知風險」當成「已知風險」處理,對金融體系產生錯誤的安全感。

認為風險沒有發生,就代表沒有風險(覺得自己很對)。

可惜的是,在這個世界,隨時有突發狀況,就像疫情造成融斷、戰爭造成供應鏈短缺、導致通膨一樣。

人類喜歡模型,我們夢想有個公式來計算所有風險。

一部分是因為我們喜歡安全感,有個模型來解釋我們面臨的事情,這種令人腦洞大開,知道世界運行原理的感覺,真的令人喜歡。

然而想要精確地計算風險,反而可能會讓自己陷入一場災難。

這個世界並不是方程式,能夠描述「已知風險」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處理「已知風險」的方法未必能處理「未知風險」。

想要處理「已知風險」,我們可能會想盡可能蒐集資訊,進而分析。

但這反而陷入了一般的框架。

在《機率陷阱》這本書中,作者提出:

在充滿「未知風險」的世界裡,有時候我們反而要刻意忽略一些不重要的資訊,仰賴基本法則的幫助。

複雜的問題不一定需要複雜的解法,有時候簡單的直覺、判斷反而可以更能應對。

面對投資市場也是一樣,投資市場遠比我們想得還要複雜,運用基本的投資原則、分散風險,反而更能夠應對。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投資事業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