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覺得股市下跌就是災難,但股市上漲就代表好事嗎?
其實未必,這應該取決於我們處在哪個生命階段。
如果還在累積資產,股市下跌,沒有失業的情況下或許是好事。
如果剛開始提領資產當作花費,可能是稍微需要注意一下,因為這代表提領的速度更快了,但對於做好資產配置的人來說,也未必是災難。
比如說上面這張圖,就將美股下跌形容成一場「災難」,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媒體需要吸引眼球,不然長官就會檢討怎麼做一個沒流量沒觀看的題材,環境所迫下,只能利用的「負面型」以及「恐懼型」的認知偏誤。
如何正確地認知這個世界?
在《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這本書當中,教我們如何正確的認知這個世界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差,一如同股市下跌,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壞,書中寫道:
多數人在媒體上看見的世界只是過度誇大的世界觀。
人腦的注意力過濾器能保護我們避免受到極多資訊疲勞轟炸,陷入過載與麻痺。
多數資訊無法通過篩選器,只有自己選擇以及迎合誇大直覺的資訊能通過,我們最常選擇處理的資訊似乎都有故事性、吸睛誇大的資訊,所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這類資訊,而忽略其他資訊。
媒體擅長運用這一點,因為他們知道唯有聳動,才能吸引注意力。
股市有很高的下跌風險,但要看我們投資多少在其中,投資哪一類股票,加總起來才能知道我們承擔了多少的風險。
如果你現在以及未來需要投入股市,下跌是好事
當你所需要購買的日常用品特價時,是不是會想買一些來囤貨呢?
比如說衛生紙、洗髮精、沐浴乳,這些日常用品如果突然來個半價優惠、第二件8折、買一送一,如果預算足夠,這時多買一點是不是相當划算?
巴菲特的生活比喻
股神巴菲特就用生活化的比喻來說明這個概念:
假設你打算一輩子都吃漢堡,你會希望牛肉的價格是漲價還是降價呢?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打算每隔一段時間就買一輛汽車,你會希望汽車的價格比較高還是比較低呢?
對於巴菲特來說,持有股票最好的期限是永久,所以他才用終身吃漢堡的比喻來說明。
這也是針對長期投資該放多久呢?
如果你不需要用到這筆錢,可以投資永久。
如果你在某個時間點會用到,那麼就是這段時間。
假如你還有幾時間才退休,那麼這段時間就是你的投資期限。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在我們累積資產時,最需要的是累積股數、累積資產,因此當股市下跌時,對累積資產的長期投資人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巴菲特說:
假設你希望在未來五年內持續投資並成為一位『長期投資人』,你會希望股市在未來五年是上漲或下跌呢?
許多投資人都搞錯了這一點。
每當股價上漲時就興高采烈、股價下跌卻意志消沉,這就好像他們對於要買的漢堡漲價感到開心,這一點都不合理啊。
照理說,只有那些在短期內要拋售股票的人才會希望股價上漲,有智慧的長期投資人應該比較希望股價下跌才對吧。
除了擔憂以及恐慌,可以從歷史中了解現況,進而破解恐慌
為什麼我們會擔憂以及恐懼呢?
心理學家認為:
恐懼產生的原因源自於對事物的未知性。
我們認為股市下跌很恐怖,大多是源自於別人跟我們說「股市下跌要賣」、「今天不賣、明天虧更多」、「投資股票很危險」。
正常的發展狀態下,我們會在腦海中建立一個對應的分類模板,我們的模板,可能源於自己的發現或是別人的告知。
比如父母會告訴小孩子如果去碰火,會燙燙。小朋友會火產生一種不能碰觸的概念。
但當一個東西出現後,在我們腦中並沒有對應的模板,我們就會不知道怎麼應對,這會產生恐慌、讓人產生恐懼,比如說股市下跌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遇到股市下跌,到底現在跌得多慘?如果對目前情況沒有正確認知時,就可能會驚慌失措。
比如說沒有做好資產配置,只投資特定股票、特定產業,如果受到疫情影響,跌幅就會特別深。
到股市大跌後通常會發生什麼事情?
〈A wealth of common sense〉的作者Ben Carson在「What Happens to Stocks After a Big Down Month?」這篇文章統計1929至今每月跌幅,透過這張圖可以比對目前的情況進行比較,讓大家了解到股市大跌後通常會發生什麼事情。
下跌過後的1-5年股市表現如何?
接著看下面這張圖,跌幅過後一年、三年、五年會如何?
Ben Carson統計過去25個年頭,超過一半的情形都是變得更好,一年後56%的情況都比原本更高,平均漲幅是14.2%。
有72%的情形是三年更好,平均漲幅是42.5%;
五年則高達80%的情形更好,平均漲幅是94%。
單月最差報酬的範圍從2009年2月的-10.7%到1931年9月的-29.7%。
下跌後出現上漲的機率
細看回檔8%之後幾年的報酬,1、3、5年後有59%、82% 、82%的情形是都是出現漲幅。
總結:下跌帶給我們什麼觀點?
每次在上漲中購買股票,都會讓投資人感覺自己很像投資天才;
在下跌的股市當中,會讓投資人覺得自己好像投資笨蛋;
在大幅下跌的股市當中購買股票,會讓人覺得這好像不是正確舉動,好像應該要賣出持股換現金。
但在價格不好時賣出往往是錯誤的。
比如說現在你的LV包包跌價了,你又不需要錢,為什麼要賣出呢?
名牌包在特價你不買,等到他漲價才買,這不是非常奇怪嗎?
下跌的股市通常代表較高的預期報酬,我們現在就處於一個可以Buy low的情況,但還會更低嗎?
每次我都會回答:「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
每一次市場下跌,我只知道這是正在特價中,但股市老闆每天都在調整特價程度,我不知道是早買早享受,還是晚買享折扣,但我知道對我來說我該確認的是我的工作是否會受影響?我的投資目標有改變嗎?
如果都沒有,我並不會需要賣出我的投資組合,我也不擔心,如果我的工作都還在,我會繼續存錢、持續買入,然後關掉股市,繼續過的我生活。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投資事業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