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財務

行為財務學是什麼?行為財務學的主題有哪些?

行為財務學是什麼?

行為財務學,英文是behavioral finance,簡單來講是以心理學上的發現為基礎,輔以社會學等其他社會科學的觀點,嘗試解釋無法為傳統財務經濟理論所解釋的各種紛亂與異常現象。

也是在研究人的行為,人們如何看待錢,如何處理錢,這過程中的心理是什麼。

在翻譯上,有時也被翻譯為「行為金融學」。

從學術上的定義,行為財務學有以下的解釋:

行為財務學則認為人們的行為受其個人特質、 性格與心理的驅使,個體間對金融市場或經濟體的狀況會有或同或異的 「認知 (perception)」,透過行為與彼此間互動而反映在金融市場或經濟中(周賓凰等, 2002)。

傳統財務理論假設人們皆為完全理性,能對未來事件有不偏的預期,進而制定預期效用極大的決策,個體與群體的決策心理及行為面的因素則幾乎完全被忽視。

光從人們皆為理性就與現實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在投資領域,我們會發現自己有時候似乎很難以控制自己,甚至會發現許多人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行為財務學便因應而生,行為經濟學家發現,人的行為是不理性的,「感覺」是錯的!


行為財務學與傳統經濟學有什麼不同之處?

行為財務學相較於傳統的財務理論有3大不同看法(Shefrin,2002)。

不同1:認知偏誤

行為財務學認為個人用過去的資訊預測未來時,會因為捷思而出現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

捷思,英文是heuristics,是指依據有限的知識(或「不完整的資訊」)在短時間內找到問題解決方案的一種技術。

不同2:敘述方式影響決策

行為財務學認為不同的問題敘述方式,會影響個人的決策行為。

人在進行決策的時候,會因為不同的問題講述方式,產生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

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問法,即使描述的是同一個問題與答案,大家會選擇相對有利或是相對能接受的描述做為答案。

如此存在偏誤的決策過程,延續到投資者的交易行為,會導致出現「過度反應」或是「反應不足」的情形。

不同3:行為財務學認為市場是無效率的

行為財務學挑戰效率市場假說。

效率市場假說認為:「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獲得的信息,任何人無法透過任何市場訊息賺取超額報酬」。

但行為財務學認為:「由於投資人的不理性、套利的限制等原因,市場是無效率的」。

行為財務學與效率市場假說最大的差異在於,行為財務學派加入心理學的元素,希望藉此瞭解市場投資人、法人以及公司經理人的行為,並且了解市場參與者的心理決策過程,對市場運作的影響。


行為財務學的主題有哪些?

根據台大經濟系出版的《行為財務學文獻回顧與展望:台灣市場之研究》整理目前國內對於此領域的研究主題,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 過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2. 處分效果 (disposition effect)
  3. 私房錢效果 (house money effect)
  4. 投資人情緒 (investor sentiment)
  5. 從眾行為 (herding)

行為財務學的四大成果

一、前景理論 (或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在相同的損失與收益下,損失會比收益造成人們還要大的情緒反應。


前景理論的提出者

這個理論最先由國外學者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79)提出。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前景理論的四個基本結論、人的行為與現象

名稱人的行為解釋舉例
確定效應風險規避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反射效應風險喜好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
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
參照依賴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考點決定
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改變,對風險的態度也會改變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其他人月薪六萬,你七萬」以及「其他人八萬你七萬」,大多數人會選前者
損失效應損失趨避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遺失一百元的快樂

此外還有「迷戀小概率事件」,例如明明知道購買刮刮樂以及公益彩券中獎機率很低,但人還是會想買。

二、後悔理論(Regret Theory)

後悔理論認為,如果人們在事後發現自己做錯決定,會因此感到後悔。

如果人們在決策時預期到自己未來可能會後款,這樣「害怕後悔」的情緒,可以勸阻或是激勵人做一些決定。

與什麼都不做相比,後悔理論我們傾向認為採取行動會比不作為帶來更大的遺憾。


三、過度反應理論(Overreaction Theory)

De Bindt 和 Thaler在 1985 年提出過度反應假說認為,股票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低估(高估)後,其價格在未來會有反轉的現象,於是投資人可以藉由反向投資的策略,買進過去被低估或是賣出被高估的資產,藉以獲得超額報酬。

在傳統理性投資人的假設下,證券價格皆理性反應所有和公司價值攸關的公開資訊,然而行為財務學的理論指出股價之所以過度反應,可能和投資人的過度自信有關。

投資人常會高估自己所獲資訊的正確性、 高估自己解讀資訊的能力與所做判斷的正確性從而過度交易,使得市場價格容易偏離基本價值(Odean, 1998a; Odean, 1998b)。


四、過度自信理論(Over confidence Theory)

過度自信是指人們高估自己的知識、 能力與取得資訊精確度的傾向,或者對於自己控制事情、 解讀資訊的能力過度樂觀。

延伸閱讀:過度自信是什麼?過度自信如何引發過度交易?(overconfidence)


在約翰.柏格(John Bogle)的著作《文化衝突》(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中有一句話闡述了從行為財務學角度出發,投資與人之間的關係:

投資不是一門科學,投資是一種涉及情感和理性行為的人類活動。

Investing is not a science. It is a human activity that involves both emotional as well as rational behavior.

— John Bogle,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

參考文獻

  • 王韻怡.池祥萱.周冠男(2016),《行為財務學文獻回顧與展望:台灣市場之研究》
  • Shefrin, Hersh (2002), Beyond Greed and Fear:Understanding Behavior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投資事業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讀者優惠:

  • 我使用的筆記軟體為Heptabase,使用我的專屬連結註冊,你我都可以獲得$5美元的折扣。
  • 本站使用Sugarhost架設,限時特賣購買三年贈送兩年,最低159/ 月,並提供30天退款保證。

來源
行為財務學文獻回顧與展望:台灣市場之研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