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文章會提出數據說明指數化對於市場或是主動管理投資策略的影響。
首先,來探討指數化是不是會讓主動管理投資策略更難、更不容易挑中被低估的標的?
指數化是否造成整體股價推升?
是否讓主動式管理的策略更難發現被低估的股票?等疑問
可以透過「價格離散」(Price dispersion)來看,也就是藉由Security dispersion來衡量市場上的投資機會(Rowley, 2017)。
透過價格離散(Price dispersion)的程度來衡量投資機會多寡
Dispersion is defined as the percentage of stocks in the Russell 3000 Index that have either outperformed or underperformed the index by at least ten percentage points.
離散的程度是藉由計算有多少股票的報酬超過或落後美國羅素3000指數(Russell 3000 Index)十個百分點來衡量的。
如果離散程度越大,代表超出指數報酬的股票就越多。
按理來說只要挑出這些股票,就能增加獲得超額報酬的機會,因此以價格離散(Price dispersion)的程度來衡量投資機會多寡。
透過指數型基金的市場占比來衡量指數化的普及程度
Index fund asset percentage is the percentage of assets in U.S.-domiciled equity funds invested in index funds. Sector funds are included.
衡量指數化的程度的方法是透過指數型基金佔美國註冊發行的共同基金多少比例,藉以衡量指數化的普及程度。
指數化與價格離散(Price dispersion)無關
上圖顯示,1993年到2016年之間,雖然指數型基金占整理資產比例逐漸上升,但與美國股市整體的年度離散率的變動並沒有出現任何關聯。
也就是說,並沒有隨著指數化的普及而讓被價格被低估的股票比例減少。
即使被動投資市場逐年成長,但偏離指數的股票比例仍然十分平穩。
對於想挑出被價值被低估的股票的投資者來說,機會一直都在。
至於能不能把握這些機會,能不能維持好幾時間,則是屬於他們的問題了。
延伸閱讀
你好,我是蔡至誠PG,任職於《阿爾發證券投顧》投資事業處,《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提早五年退休:PG 財經個人財務調配術》講師。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