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帳戶
信封法、幾個罐子理財法等等這些存錢小技巧背後的財務行為是什麼?同樣都是錢,為什麼我們會對他們有不同的看法?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德·薩勒 ( Richard Thaler )提出
我們心中會將錢劃分到不同種類的帳戶,設定他的使用途徑、改變我們看待他的方式。
我們會把薪水歸類到「勤勞致富」賬戶中;把年終獎當作額外的恩賜,放到「獎勵」賬戶中;而把買樂透中獎的錢,放到「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中。
這其中牽扯到我們對金錢的「標籤」,「標籤」是我們原本認為無關的因素,但卻改變了我們對於某筆錢的認知。
心理預算
假如你內心設定這筆金錢的用途是用於生活費,那麼即使你的生活花費減少,你還是會傾向將這筆錢用於生活用途。最有名的心理預算實驗是在加油站的情景,經濟學家賈絲汀.海斯亭斯與傑斯.夏皮洛的研究當汽油價格改變時,一般汽油與高級汽油之間的選擇情況。
如果是理性的人,他不會加更高級的汽油
首先,如果汽油變便宜了,照理說可以更常開車。
其次,省下的油錢其實想怎麼花它都行,可以多來幾次約會,也可以購買品質比較好的東西
這筆額外收入可以用最能增加效用的方式花掉,就算會有一部分花在提升汽油等級,也是極少的比例。
實際情形,許多人改用高級汽油
傾向於改用較高等級汽油的比例,比起那些認為金錢有可替代性的人高出了十四倍。
錢包的錢總是不自覺的消失了?但要解除定存單卻覺得麻煩
你有沒有覺得放在口袋的現金總是一不小心就被花完,但是假如銀行內的錢不好提領,便懶得去動用?
在人的心理,錢是有分等級的。
錢包中的現金、零錢屬於最低階的層次,手頭現金的存在目的似乎就是為了被花掉。
而取用定期存款帳戶裡的錢比現金稍微麻煩些,假如帳戶被貼上「存款」標籤,一般人就會比較不情願把裡面的錢提領出來。
與網路銀行定存相比,只能臨櫃解除的定存又更高階了,更難去動用。
我們越難取得、認為越重要的錢,越不會去花他。
位階最高的是保命錢以及退休帳戶的錢,通常一般人不會去動用,即使動用了,也會想把他回復原狀。
心理帳戶可以是個好行為,也可以是壞行為
無論是使用玻璃罐、信封袋,或複雜的理財手機軟體,如果一個人或是家庭善用這種方式妥適、認真規畫財務,便能夠量入為出。
不過,這種主管認為的預算有時候也可能導致我們做出差勁決策,像是決定趁著景氣嚴重蕭條的時候,給愛車使用的汽油升級這種不當行為。
取得本書:不當行為
謝謝你的時間
感謝你閱讀這篇文章,我是一個28歲離開警察職務,現在在金融投顧業工作的投資顧問。
目前經營「PG財經筆記」與「PG讀書會」,分享關於理財規劃、金融市場以及投資者心理、100本精品好書音頻等內容。
如果你喜歡這本書,歡迎點擊下方連結,加入PG讀書會,跟其他人一起聽我為你解讀這本書。
PG讀書會= 一年100本經典好書 + 15-20分鐘解說音頻 + 全書重點心智圖。